- 陈振明2005年04期 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下载次数:29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6 ] |[阅读次数:258 ]
- 陈振明
,李德国
,蔡晶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包括经济调节、市场监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个方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推进,社会的阶层、结构、运转方式乃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变迁,需要政府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均衡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环境、资源与人口的相互协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复合概念,它的理念、内容和模式随着社会形势的演进而不断调整、成熟,日趋逻辑化和系统化。作为一个新近勃兴的政府职能领域,社会管理承担着规范社会组织,培育合理社会结构,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和秩序等职责,其具体所指涵盖多个层面。
2005年04期 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38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9 ] |[阅读次数:325 ] - 陈振明
,和经纬
,田永贤
西方发达国家政府社会管理历经几个世纪的演进发展已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科学、高效的运作体系。理论上随着各国不同的传统和国情而有所差异,但仍有很多共性可以总结。实践中西方发达国家政府社会管理的大量经验对我国政府转变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功能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2005年04期 1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29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2 ] |[阅读次数:287 ] - 陈振明
,卢霞
,张娜
基于对传统管理体制的路径依赖、改革前期对社会管理观念上的忽视以及转型过程中传统解构与现代建制之间的断裂,目前我国社会面临着各种多元性、复合性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这些社会问题和矛盾给政府的社会管理带来新的挑战并提出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传统体制下形成的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在角色界定、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相关配套机制等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与缺陷。认清我国目前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分析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存在的缺陷,是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
2005年04期 19-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34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3 ] |[阅读次数:232 ] - 陈振明
,吕志奎
,胡薇薇
社会管理是现代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职能,强化社会管理职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十六届三中全会把政府职能定位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个方面,将社会管理明确定义为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新形势下新的挑战,要求转变政府职能,重视社会管理,推动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文明。本文着重从更新管理观念、整合管理主体、完善管理机制、强化管理职能、再造管理流程、改进管理方式六个方面具体论述如何强化我国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提高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
2005年04期 29-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3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2 ] |[阅读次数:319 ] - 刘海峰2005年04期 3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3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38 ]
- 刘海峰
1905年科举制的停废,终结了1300年尊崇科举的时代。废科举后的100年,大体上可以说是将科举妖魔化的时代或盲目批判科举的时代。科举制承负了许多本不该由其承担的罪责。古往今来的实践一再证明,实行考试制度有其弊病,但废止考试制度必将造成更大的祸害。理论上说考试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才方式,但实际上却找不到更好的可操作的公平竞争方式,而考试的办法至少可以防止最坏的情况出现。在科举制百年祭的当口,我们有理由而且也有必要终结盲目批判科举的时代。
2005年04期 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9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135 ] - 张亚群
近代中国高等教育转型与学术转型存在内在联系。一方面新式高等教育机构的创立促进了西学的传播,另一方面,新的学术分科制度和学术评价标准的确立,为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推广奠定了基础。以废科举为契机,清末学术评价标准发生深刻变革,科学教育在管理体制、规模、程度及专业课程上获得长足发展。这既是近代学术转型的重要标志,也是传统高等教育转向近代高等教育的历史性飞跃,对20世纪中国教育和文化的演进产生深远影响。
2005年04期 4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7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43 ] - 吴光辉
作为东亚科举考试文化圈的一员,模仿唐朝制度的日本科举考试经历了古代的贡举制、江户后期的“学问吟味”与明治初期的“进士及第之法”提案三个阶段。但是,受到政治体制与历史条件的制约,日本的科举制度并没有真正地发挥出公平竞争、选拔人才的功能。贵族色彩浓厚、注重汉文“素读”的日本科举制度只是游离在政治体制的边缘地带,潜移默化地发挥着文化传承与教育普及的功能。
2005年04期 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8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119 ] - 殷小平
年轻的科举学要在21世纪发展成为一门烁然可观的显学,就应该继续坚定不移地走求真、趋善、臻美的人文之路。研究者应该坚守“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科学精神,抱有对历史“了解之同情”的学术态度,坚持“多元与会通”的研究范式,努力揭示科举考试发生与发展的历史规律,致力于推动当代考试改革及考试作用的完善。
2005年04期 5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02 ] - 李立峰
从文化地理的角度研究科举学具有整体综合的优势,可以丰富和拓宽科举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视域;科举人才与地域经济、政治、文化和教育等因素有着互为因果、彼此影响的复杂关系,而科举考试的配额制度作为调节科举人才与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的中介机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科举考试的区域配额制度对于现代高考“倾斜的录取分数线”问题也具有极为强烈的借鉴意义;这便是从文化地理视角研究科举学的旨趣所在。
2005年04期 6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6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03 ] - 李明欢2005年04期 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7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29 ]
- 李明欢
本文以印度克拉拉邦为例,追溯印度与海湾产油国之间劳动力人口迁移链的形成与发展,剖析克拉拉邦人跨境就业对克拉拉邦社会经济的影响,解读劳动力跨国流动的杠杆作用及利弊得失。本文认为,跨境就业实际上是通过跨国流动,将原本存在于一国之内的适龄人口就业压力,转化为相关国家发展经济的积极因素。因此,以劳务移出国与移入国双方共赢为主旨的跨境就业,是象印度、中国这样人力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应当充分利用的一个渠道,是促进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的一个有效途径。
2005年04期 74-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下载次数:3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95 ] - 陈茗,陈若愚
日本在成为经济大国的同时,也从人口跨国迁移的纯流出国变为纯流入国。近年来在日本,外国人口增加较快,其结构和分布日益多样化,总体的经济社会地位有所提高。经济大国日本是否将成为移民大国?日本政府、产业界和劳动界乃至日本国民在国际移民问题上的态度值得关注。
2005年04期 8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下载次数:4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58 ] - 吕云芳
尼泊尔裔移民是印度阿萨姆邦的重要人口群体,在多民族的阿萨密亚社会,他们经历了从“外来移民”到“本地少数族裔”的演变过程。本文追溯尼泊尔人移居阿萨姆邦的历史,考察其移民起因,并通过研究尼泊尔人与阿萨姆社会漫长的相互适应过程,剖析尼裔移民独特的尼裔阿萨密亚族群认同及其对移民学的启示。
2005年04期 8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3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67 ] - 黄怡
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巴西“经济奇迹”成为昨日黄花,基尼系数跃过红色警戒线,巴西全国人口中约百分之一踏上了移民外国的旅途,其中又以移居美国者占绝大多数。本文以美国波士顿附近80年代巴西移民集中居住区弗莱明翰镇为个案,追踪巴西人移民美国的原因、途径与心路历程。研究者认为,巴西移民是勤劳智慧的,因而在短短一二十年内,就已在聚居地建立了成型的社区,并在经济上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所在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2005年04期 95-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17 ] - 段亚男
20世纪初,巴西出现了第一批日本移民,而在同一个世纪末,这些日本移民的后代则沿着祖辈的路线返回日本,在日本社会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日裔巴西移民群体”。本文追溯巴西的“日侨日裔群体”及日本的“巴西日裔群体”形成的历史过程,探讨其跨国迁移的原因及途径,解读“日裔巴西人”伴随着在日本与巴西两国之间的迁移过程所形成的认同上的困惑,探讨认同建构的内外因素及意义。
2005年04期 101-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3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71 ] - 钟兆云
抗战后期,中国国民政府在开始着手收复台湾时,台湾在大陆的几大重要抗日团体分头迁设福建,开展工作,宣传并营造复台的氛围。福建在大陆省份中率先唱响了光复台湾的舆论,并屡向最高当局提出复台主张和建议。陈仪担任台调会主任委员和就任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后,多方面借重福建帮助打开局面。福建为光复后的台湾输送了重要干部和各方人员,在“国语教育”中尤其起到了他省无法替代的作用。在迎接台湾回归中,福建其实成了重要的后方基地。新时期福建应为祖国统一作出更大贡献。
2005年04期 107-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8 ] - 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全面建设小康研究中心课题组
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村个人收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福建省作为案例,具体考察该省近年来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规模、结构和增长情况,分析农村税费改革背景下福建省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本文认为,加强省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编制教育部门预算,在农村试行教育券制度等是解决福建省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存在问题的可行途径。
2005年04期 118-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57 ] - 林卿,潘弘图,欧阳迪莎
本文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最重要与最基本的部分;分析了福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揭示了我国城乡差距形成与超常规扩大的原因;阐述了缩小福建城乡发展差距的思路与途径。
2005年04期 127-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50 ] - 丁少群
本文在深入分析福建省农村合作医疗陷入困境的根源后,提出健全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应包括三个层次,即正式制度安排的基本医疗保障、非正式制度安排的补充医疗保障和作为最后防护线的农村医疗救助,认为政府应在设计和创新制度、筹集资金、农村卫生体制配套改革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
2005年04期 134-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67 ] - 李隆生
约从1980年代末期,台湾对外直接投资出现了快速成长。近几年来,由于台湾制造业呈现萎缩迹象,加上失业率上升,一些人开始疑虑是否对外直接投资(特别是台商对中国大陆的投资)对台湾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本文利用普通最小平方法、辅以Hildreth-Lu程序,使用1991-2003每年的总体经济数据,探讨影响台商大陆投资和台湾经济成长率、失业率的决定因素。主要结果如下:第一、台币升值和台湾向大陆出口对台商大陆投资产生正面影响;第二、台商大陆投资有助于台湾经济成长,但对台湾制造业薪资产生抑遏作用;第三、民营企业对内投资对台湾经济成长和就业产生显著正面影响。
2005年04期 140-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5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57 ] - 林自新
加大台商在闽投资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一环。福建在吸引台商投资面临着挑战大于机遇,尤其受到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吸引台资的影响,为此,要求我们认真研究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的新趋势,以“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为战略目标,抓住机遇,深化招商,全面优化投资环境,积极拓展台商对闽投资。
2005年04期 148-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2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44 ] - 林怡,李铁生
“全球化”和“文化研究”是当今国际国内学术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本文以海外新移民作家的创作为例,从社会学的角度,考察了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社会变迁与中国女性的再社会化问题,并借此回顾了东西方文化冲突的历程,探讨了我们可能的应对策略。
2005年04期 153-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4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83 ] - 王瑞华
香港一百多年被英国殖民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道外伤。它的悲欢痛苦都是牵动中国人心口永远的“国痛”。而它被殖民的同时先于内地与西方文化接触,又使它具有了先锋的意义。本文从两位女作家的文本入手,分析探讨它这些特征综合在一起的最本质的一面,也就是它独具的后殖民特征。再次剖开这道永恒的伤口,以窥其独特的真实的内幕。
2005年04期 159-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6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81 ] - 2005年04期 0-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2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3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