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学术

访问量:533001
日访问量:92

  • 现代主义:本土的话语

    南帆

    本文讨论了现代主义文学观念与中国历史语境的复杂互动。认为,不能简单地复制欧洲文学史的叙述线索,将现代主义视为文学进化的一个必然环节。本土特殊的问题结构制约了现代主义的接受方式。论文分析了20世纪30年代、50年代、80年代中国文学理论对于现代主义观念的拒绝和接受,并且指出后殖民理论语境中与现代主义对话的三个前提条件。

    2005年05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6k]
    [下载次数:5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70 ]
  • 现代性视域中的中国问题——詹姆逊与中国现代性道路的选择

    李世涛

    本文梳理了西方的现代性理论(特别是复兴的现代性理论)谱系,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詹姆逊的现代性理论的主要特征,进而分析它与中国的现代性问题之间关联,并指出了我们应有的选择:强化问题意识,立足我国特定的现实,积极借鉴国外的现代性经验,将外来理论与本土的现代化实践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同时,我们也要利用后发现代化国家的优势,吸收国外现代化建设的教训,避免重蹈其覆辙。

    2005年05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4k]
    [下载次数:6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197 ]
  • 从福建方志和笔记看民间信仰

    汪毅夫

    本文从福建方志和笔记举例取证,论述福建民间信仰涉及的“寺观”和“祠庙”的分类、民间信仰同宗教的主要区别、“祀神的混乱”与“神道设教”的拟人化和随意性、世俗化倾向和制度化倾向的互动、基于制度化立场的批评指摘与民间信仰的两种因素、“载在祀典”与“不在祀典”、“崇德报功”与民间信仰的双翼结构诸问题。

    2005年05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8k]
    [下载次数:7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51 ]
  • 论瑜珈教与《西游记》的众神世界

    徐晓望

    本文提出:《西游记平话》的诞生与宋代以来一个民间宗教有关,这个民间宗教即为源出于密宗的瑜珈教,《西游记》中的多数佛教神明皆为瑜珈教崇尚的神明,其主人公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皆与瑜珈教有关。最早完成《西游记平话》故事构架的是南宋福建永福县的张圣者,他是一位瑜珈教大师,在民间有广泛信仰,闽南与台湾又称其为“法主公”。

    2005年05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0k]
    [下载次数:6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205 ]
  • 警惕绩效测量可能发生的功能失调

    阿里·哈拉契米,孟华

    绩效测量能够加强责任、改善绩效,但是,为达到其中的一个目的所做的安排却可能并非实现另一目的的理想途径。绩效测量涉及以高尚的借口从“生产”中汲取资源用作一般管理费用,但是却不能促使金钱产生更大的价值。

    2005年05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0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9 ]
  • 监狱民营化决策的决定性因素探析

    拜伦·普赖斯,贺珍

    目前,有相当多的关于政府服务民营化的研究。这些研究文献深入探讨了民营化的政策,政策的局限性及存在的问题,民营化的成本,政府的责任以及公共事业管理者如何处理相关的、复杂的合同关系。相比而言,却很少有通过实践研究合同外包的决定性因素。同时,大多数文献推论:民营化决策仅仅出于政治观点和象征主义的需要,却也没有通过实践研究过民营化的动力。本文考察国家政府部门进行监狱民营化的潜在决定性因素。通过对55个州的监狱民营化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与那些普遍提出的监狱民营化是出于诸如节约成本等财政和经济考虑的主张相比,一个州执政者的党派与政党文化等政治因素更有可能影响民营化决策。

    2005年05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9k]
    [下载次数:3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91 ]
  • 等级制中的权位竞争——对某县行政权力的实证分析

    周庆智

    本文从政治与行政关系(亦即党政关系)的视角来讨论县级行政等级制的人事行政活动,关注的基本问题是,人事行政领域里的权力分配,以及各种制度性因素与非制度性因素引发的行政组织内部不同的支持力量之间经常进行的隐蔽的但却异常激烈的权位之争,给权力滥用以足够多的恣意自为空间和职权私相授受的机会。指出,这种不断滋生和相当活跃的权位竞争是由行政体系内政治力量作用造成的,而发生在行政体系内部的争权夺利的政治活动将干部晋升引向职权人定而非职权法定的方向。

    2005年05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6k]
    [下载次数:3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70 ]
  • 专题研讨:两岸共同市场与两岸经贸关系

    庄宗明

    <正>主持人的话自从中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的经贸合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两岸在经贸往来中优势互补,使资金、技术、劳动力资源在一个更广阔的市场中得到优化配置,市场空间的扩大使两岸经济保持了较稳定和持续的快速增长,两岸人民的福祉在这种经贸交流与合作中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2005年05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2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37 ]
  • 建立“两岸共同市场”的可行性及其实施构想

    庄宗明,张启宇

    随着两岸相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两岸经贸交流出现各种机遇与挑战。在新的政治、经济形势下,建立“两岸共同市场”,加速推动两岸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促进两岸之间形成互补、互利的经济合作机制,对推动两岸经济的持续和稳定发展,提高两岸人民的福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2005年05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k]
    [下载次数:3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50 ]
  • 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与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创新

    郑王莹

    本文在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涵义及其实现形式进行简要阐述的基础上,通过对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两个重要的区域贸易安排进行回顾,探究了它们的特点,并结合两岸的现状,提出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实践对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创新的有益借鉴。

    2005年05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下载次数:3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61 ]
  • 建立两岸共同市场的效应分析

    陈能睿

    两岸经贸发展使得两岸贸易依存度越来越高,提出和建立两岸共同市场对大陆和台湾经济发展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文从经济增长、贸易、投资和就业角度分析了两岸共同市场对大陆和台湾的经济效应。同时也讨论和分析了闽台共同市场对福建和台湾经济的影响。

    2005年05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8k]
    [下载次数:2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84 ]
  • 欧盟的共同工业政策对两岸制造业合作的启示

    林畅

    本文先静态地研究了欧盟工业政策产生的背景、具体内容以及其对欧盟一体化发展的作用,接着动态地比较了两岸制造业的发展状况,在借鉴欧盟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两岸的现实状况,构建出两岸共同制造业政策。本文对两岸共同制造业政策的构建是从宏观和中观两个层面上进行的。宏观上主要从促进企业合作政策、竞争政策、中小企业政策等几个方面来制定制造业政策的,中观的层面上则选取了部分产业以订立相关的具体政策。在构建政策的同时,本文还阐述了共同工业政策将对大陆和台湾的经济所产生的影响。

    2005年05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71 ]
  • “共同市场”机制是两岸农业合作的最佳模式

    何洁华

    本文从农业合作的角度探讨了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并提出“共同市场”机制是两岸农业合作的最佳模式。但是目前建立“两岸共同市场”的条件还不具备,因此,可以在与台湾具有天然联系和良好合作基础的福建省,先建立“闽台共同市场”作为试点,从“闽台共同市场”过渡到“两岸共同市场”。

    2005年05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69 ]
  • 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与“两岸共同市场”构想

    黄梅波,丁秀飞

    当前两岸经济在贸易、投资、分工或在经济联系其他方面,都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2005年4月26日-5月3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国民党大陆访问团访问大陆,胡锦涛总书记与连战主席共同发布了“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其中第3条提出“促进两岸经济全面交流,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并促进恢复两岸协商后优先讨论两岸共同市场问题”。本文从贸易、投资角度对两岸共同市场的构建提出了设想,并对共同市场建立后对两岸贸易与投资的效应进行了分析。

    2005年05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k]
    [下载次数:3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303 ]
  • 关于建立两岸金融合作机制的构想

    黄梅波,黄颖

    本文首先概括了两岸金融、货币合作的现状,然后说明了2001年以来两岸相继入世之后促进两岸金融、货币合作的多方面因素,最后不仅对两岸金融、货币合作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以供探讨还从模式选择和区域选择这两个角度论述了建立闽台金融实验区的设想。

    2005年05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下载次数:4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149 ]
  • 中国青年哲学论坛

    杨楹

    <正>主持人的话宗教作为一种基本而特殊的文化形式,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维度。宗教存在于不同时代的文化生态中,同该时代、该民族的政治、法律、文学艺术、伦理和哲学等相互作用,生成着一个民族观念生态、精神模式、情感偏向以及心理定势,折射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文化性格, 构成人类生活价值系统的重要之维。然而,如何透析宗教,存在着方法论与视角的定位问题。我们认为,只有从人类的整体生活变迁,即从生活哲学的视角,将宗教(生活)置于人类整体生活的历史性变革中,才能对宗教的本质、功能以及同别的文化形式之间的多样性关系加以厘清,从而使宗教呈现出比较明晰的画像与当代意义。

    2005年05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1 ]
  • 道教之“道”的哲学意蕴与中华文明

    黄海德

    人类的三大文化体系各有其不同的哲学形态,道教哲学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既是道教信仰的最高对象,又是道教哲学的核心范畴。道教之“道”渊源于先秦道家关于“道”的思想,脱胎于汉代的“道气论”,在扬弃魏晋玄学的基础上,吸取了大乘佛学的“二谛义”与“中道说”,终致在隋唐时期融铸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性的新的道教教义思想,从而使道教之“道”呈现了由实体性向非实体性过渡的宗教哲学特征。这是中华文明首次以宗教的形态实现了两种文化的对接与融合,可能为当代世界文明的处境提供某种借鉴与启示。

    2005年05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6k]
    [下载次数:5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42 ]
  • 托马斯·阿奎那的伦理自然法与道德价值

    刘素民

    自然法是托马斯·阿奎那伦理学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阿奎那的自然法理论建立在前人思想基础之上。自然法是理性受造物所分享的永恒法。它是用来称呼人的理性所宣布的反省的结果、理性藉此而颁示的命令。因此,被称为“自然道德律”。伦理自然法与道德价值存在着内在的关系。在西方自然法观念的演化中,阿奎那的自然法学说富于创造性,而且自成体系,表现出明显的特征,

    2005年05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9k]
    [下载次数:26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83 ]
  • 宗教与现代性:“批判佛教”之观念史解读

    蒋海怒

    文章对“批判佛教”思潮进行了观念史解读。批判佛教的核心理念是“缘起”-“基体”的对诤,前者被解释为现代性运思方式,后者为“非现代性”思维,具体表现为“性觉”观和“如来藏”思想。“批判佛教”主旨是立足于现代性的叙事脉络对东亚传统佛教思想失语状况进行反思,并进入到日本社会领域之中,批评了“基体”说的社会取向一“日本主义”、“社会歧视”、“帝制传统”。文章最后探讨了批判佛教的中国语境。

    2005年05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k]
    [下载次数:3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13 ]
  • 福建省旅游景区(点)经营权转让模式分析

    郑向敏,冯潮华

    近年来,国内涌现出了旅游景区(点)经营权转让的热潮,福建省自1999年底以来也有不少旅游景区采取经营权转让的方式。经营权转让已成为全国旅游景区(点)发展的趋势。但是,在景区经营权转让的过程中,转让模式五花八门,转让经营成功与转让经营失败皆有,经营权转让后景区的发展结局喜忧参半。研究景区经营权转让模式,为经营权转让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创新旅游景区(点)管理模式,实现景区的良性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分析了福建省旅游景区(点)经营权转让的五种模式,并对特许经营权整体转让、政府控股的特许经营权部分转让、政府不控股的特许经营权部分转让、项目特许经营权转让、合作开发经营模式五种经营权转让模式的特征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和研究了我省目前旅游景区(点)经营权转让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2005年05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7k]
    [下载次数:8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174 ]
  • 中国风景旅游资源转让问题现状调查与前景探究

    陈力予

    风景旅游资源的稀缺性与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国家是风景名胜资源的唯一所有者。全国的风景旅游资源的转让虽然如火如茶,但都是各省份各地市在私下违反国务院和国家建设部的规章的行为。2002年5月,福建省人大的立法第一次肯定了风景旅游资源的可转让性,地方法律和部门法规的直接冲突掀起了风景旅游资源有偿转让的众说纷纭。风景旅游资源是否应该放开对公权利的垄断,寻求私权利的帮助呢?在转让过程中又要注意什么样的问题呢?本文将就目前福建省风景旅游资源转让现状.探究其合理性、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方向。

    2005年05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9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69 ]
  • 对廉租住房解决途径和建设的思考——以福州市廉租住房建设运作方式为例

    任志强

    本文以福州市为例,分析了我国廉租住房的解决途径,廉租住房建设和管理的方法,对廉租住房建设提出了若干建议。

    2005年05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27 ]
  • 法律人性化价值取向与和谐社会建设

    危玉妹

    法律人性化的价值取向是法律对和谐这一价值选择的具体体现。立法的人性化价值取向表现在对人权的保障、对权利的保护、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支持、对强势权力的制约;执法的人性化价值取向转变了执法的理念、执法的模式和工作机制,更好地实现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而司法的人性化价值取向不仅仅转变了司法的传统理念,更是体现了社会制度变迁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因此,法律的人性化价值取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2005年05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7k]
    [下载次数:6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169 ]
  • 科学发展观与法学方法论的创新

    陈泉生

    <正>众所周知,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崭新的发展观,它是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和超越,它意味着要建立一种全新的社会生产方式。而这种全新的社会生产方式必将开启一种有别于传统工业文明的新文明,即生态工业文明,并形成一整套有别于传统工业文明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体制,从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出发,在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的前提下,探索新的概念体系和理论方法,建立起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循环型社会。对此,有识之士业已指出:“这是人类思想观念领域的深刻变革,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反思和超越,是在更高层次上对自然法则的尊重与回归,它预示着人类文明已从传统工业文明逐步转向生态工业文明,并将以自然法则为标准来改革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2005年05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3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51 ]
  • 法学方法论生态化之要旨

    蔡守秋

    <正>一、环境资源法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法学研究方法,对于繁荣法学研究、加强法制建设、促进法学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积极的现实意义。法律革命或法学变革,包括法律观念、法律内容和法学研究方法的变革,其中法学研究方法的变革是一项重要内容。法学理论和法学学派的多元化,突出地体现在法学研究方法的多元化。要促进法学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形成科学的方法论。环境资源法学就是以往各种法学理论在人类面临环境资源问题和生态危机、进入生态社会和可持续发展时期的改进、变革、创新和新的综合。环境资源法学所倡导的综合法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学方法或生态学分析法。所谓生态学方法,又称生态学思维,是用生态学观点思考问题,研究现实事物。其主要特征和内容如下:是建立在“主、客一体化”研究范式即整体论

    2005年05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9 ]
  • 审慎深思法学方法论的生态化

    汪劲

    <正>关于何谓法学方法论的生态化这一议题,笔者原本释义为:生态的解释方法能不能弥补传统法学方法的不足,进而成为一种新的法学方法。此议题之关键首先在于分析生态化的解释方法能不能弥补传统法学方法之不足,对此蔡守秋教授曾在其巨作《调整论》中论及主客二分的传统研究范式的不足并给予批判,然依笔者之见则以为主客二分的研究方法,其能在几千年的时间内存在发展,并指导人类的社会实践,这本身就说明了

    2005年05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5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46 ]
  • 融合与汇归——法学方法论生态化的意义

    江山

    <正>笔者以为法学方法论的生态化涉及的问题很复杂,包括价值问题、事实问题、东西方文化问题、西方制度类型问题,还有人对自然生态的理解问题。有关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是属于纯哲学的话题。众所周知,法学中有一个基本立场,就是传统法学向后现代法学或超现代法学转型的过程中,法学要由事实判断进入到价值判断,这个转型本身就意味着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有一种新突破。而有关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和汇归,实际上又涉及方法的问题。大家知道东方是一种灵感直觉式思维,而西方是一种逻辑实证思维。单一依据传统方法也就是所谓西方方法无以得出法学方法论应当生态化,但是如果遵从东方方法,则不是一个问题。因为中国

    2005年05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5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42 ]
  • 法学方法论中法律调整必须要有限度

    胡玉鸿

    <正>关于法学方法论的议题涉及到法律调整对象、范围等问题,并且这一问题对于我们法理学界反思自己的理论研究方法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就此,笔者想谈谈三方面的问题。第一、关于法律调整主体关系的范围与限度的问题。法律主体的扩张,这在现代社会而言,似乎是个必然的趋势。简单地说,法律调整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人和自身的关系,我们说的要善待自己,就是人对自己的关系,这种关系通过宗教信仰、隐私问

    2005年05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4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11 ]
  • 法学方法论生态化的界定

    黄辉

    <正>随着生态理念被社会所接受,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研究开始借鉴生态理念来指导或促进本学科、本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在法学领域中,环境法学者最早接触到生态理念,结合对生态环境法律规范的研究,提出了用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来指导法律研究,甚至提出“法学方法论的生态化”来推动传统法学方法论的发展。然而,却少有人对“法学方法论生态化”加以界定和探讨。在此,笔者试图对此做些论述,以便抛砖引玉,引起学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2005年05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下载次数:3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35 ]
  • 生态化与传统——两种法学方法论之界碑所在

    郑艺群

    <正>法学方法论生态化概念的提出,表明一种以生态整体观为视角的法学流派正在孕育,形成之中。法学方法论的生态化主张,人类的法律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必须采用有别于传统的法律主体观而以法律整体观作为其理论基石。既然这是以全新视角来审视,重构传统法学方法论进而形成新的法学流派,笔者以为厘清生态化的法学方法论与传统法学方法论相区别的界碑无疑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为此,本文将就此论题陈述如下:

    2005年05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3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33 ]
  • 后现代主义无法颠覆传统法学方法论

    魏玉金

    <正>当前环境法学界有些学者根据后现代主义提出了在方法论上推翻主客二分的观点,主张主客一体。大体上的思路是自然具有内在价值,因而必须承认动物的法律主体地位,人不是唯一的主体,自然物也不是永恒的客体。该学说思想具有超前性,带有很深的伦理色彩,其理论根基主要是一些法哲学的论证和古代法,特别是古希腊及古罗马时的一些伦理法规范,像承认动物和其他自然物的法律地位,赋予动物以法律上的义务等等。笔者认为此种研究方法的方法论基础不牢固,就其现实性来看,具有很大的问题,但现在需要重新审视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环境法学研究方法到底应该走向何方?后现代主义本身蕴涵着许多矛盾性的智识资源,对于环境法学研究方法来说,我们必须冷静地分析,继承和扬弃其中积极和消极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实现各种学说和思想的碰撞,达成各种不同学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

    2005年05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3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81 ]
  • 法律主体的又一次扩张

    周文虎

    <正>一、法律主体的涵义法律主体概念在法律中具有最基础性的意义。任何一部法律如果缺少了人的概念,其权利义务将规定得毫无意义,“因为一切权利均因人而设”。正因为主体的重要性,那么对于现在迫切需要解决的环境保护问题也应该以此为切入点,研究动物上升为法律主体的可能性就成为了根本性的问题。

    2005年05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3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33 ]
  • 以“生态人”模式建构一种法学方法论

    林龙宗,杨英

    <正>一、人的模式建构原则要对人的本性作出较为准确的解读,法学上人的模式的建构应当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第一、明确特定的法理念与价值目标,选择合理要素。从法律的视角来看,不同的行为可以理解为人的本性的不同方面与其所处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所以就人的模式建构而言,特定的法律应当撷取人的本性和所处环境二者中与该法理念与价值目标相对应的因素,从而在此基础上对该法律所调整的行为主体之模式进行预设。

    2005年05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1 ]
  • 从法哲学角度看法学方法论生态化之可能

    廖才林

    <正>一、“应然”与“实然”之统一何以可能生态化的法学方法论主张方法论上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的统一。从法哲学角度看,这属于“应然”与“实然”的关系范畴。我们认为这两者是统一的,托马斯认为,如果实然与善被认为是不可分地关联在一起,那么,实然被认为不仅仅是事实,还包含价值的部分。与此相应,黑格尔把现实未当作纯事实来理解,其名言“合理的是现实的,现实的也是合理的。”大致与“凡是实然的都是应然的,凡是应然的都是实然的”这个命题相对应,可见,“实然”与“应然”的统一是可能的。

    2005年05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29 ]
  • “法学方法论生态化”不是开往春天的地铁

    陈巍

    <正>笔者认为生态学的方法引入法学,只是使传统法学研究多了一种具体方法,而对传统法学研究的“以人为本”的利益衡量机制和主客二分的研究模式这些方法论层面上的理论基石并未构成挑战首先,我们讨论的是面对生态危机法学领域内的方法论的创新问题,而不是在其它领域中的创新,那么我们必须遵守传统法学的概念规则。“当我们利用传统法学的概念体系,逻辑体系和理论体系时,我们必须准确把握他们所使用的概念的含义,而且不得偷换概念,在这里前提下,我们再去找出传统法学理论的不足,健全法学理论体系,使法学同时考虑到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和愿望,并同样按照传统法学的学术规范去建立新的概念,范畴和理论,将环境法的规则体系融入到现有的法律体系当中,实现国家法制的统一和进步。”而法学方法论生态化的话语中出现了大量的哲学、生态学、伦理学概念,比如说“主客一体化”、“人与生态的整体利益”、“自然的内在价值”。但这些概念并不是法学家提出来的,也从来没有纳入法学的话语体系,特别在法学语境中,主体、客体和价值这些概念有着特定的含义,任意改变其含义将会使法学体系陷入逻辑混乱的境地。

    2005年05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2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10 ]
  • “生态人”类型模式是生态化法学方法论的基石

    姚舟

    <正>目前如何从生态化的角度构建环境法学体系成为了环境法学研究的一个亮点。本文希望通过对方法论中十分重要的类型模式及其生态化的探究,引出一个新型的“生态人”模式,为整个法学方法论的生态化提供一个有力的支撑。我们知道,各种方法论的构建离不开对“类型模式”的建构,任何的理论要形成自己的体系,首先需要对对象进行一定的抽象,以抽象得出的内容作为基石来建立自己的体系,这种抽象的结果就是类型模式

    2005年05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37 ]
  • “自然内在价值”无法证成法学方法论的生态化

    兰卓

    <正>自然是否存在内在价值?出于人的良知以及对生命的敬畏,我们愿意把自然作为与人同样平等的独立物来看待,并善待自然、善待生命。但这是否就意味着法律上自然也具有内在价值,可以作为与人平等的主体而独立存在?作为人类的法律又该如何取舍,如何规范? 一、对“价值”与“内在价值”的分析我认为我们在“自然的内在价值”这一问题上的混乱主要在于没有从本质上区分“价值”和“内在价值”, 使得我们迷失在自然是否具有“内在价值”,进而能否上升为法律主体这一问题上。

    2005年05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65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