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5年06期 2+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5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7 ] - 潘叔明;
本文对和谐问题展开哲学讨论。讨论围绕矛盾是起着运动本原作用的范畴和矛盾在运动中的和解这两个命题展开。后一命题是对矛盾解决第四种方法的学理概括。同时论述了矛盾在运动中和解的三种方式。认为和谐是矛盾统一和矛盾协调,更具现实意义的是矛盾在运动中的和谐。
2005年06期 4-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4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66 ] - 郑又贤;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建立健全利益均势协调机制。建立健全利益均势协调机制的前提,是必须切实输通各阶层、各群体、各方面利益的诉求渠道。其基本任务,一是完善物质利益均势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国家和地方政策、部门或单位分配、社会保障体系在协调物质利益中的调适作用;二是建立政治利益均势协调机制,从宏观上努力形成各种群体性主体政治利益的均势,从微观上努力形成各种个体性主体政治利益的均势;三是健全文化利益均势协调机制,努力协调和解决文化教育权利、文化生活条件、文化交往关系、文化知识价值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
2005年06期 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3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58 ] - 林修果;林婷;
我们对未来和谐社会所怀抱的希望依赖于一种信仰,即这个社会至少存在着一种像样的政治秩序,这种信念指引着我们寻找政治的善。本文用政治哲学的眼光,解读了和谐社会价值层面的三个政治词语:公共的正义、政治的平等和理性的法治,并以此为和谐社会理性归依的意识观念厘析和谐社会这一政治事实的合理性,作为政治价值的现实回应,政治和谐化需要从政治社会化、政治民主化、政治法治化三种途径加以构建,同时,政治和谐化也是实现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在政治和谐化的过程中,作为和谐政治社会基础的政治入的培育和塑造是其发展的不竭动力。
2005年06期 19-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9K]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74 ] - 陈荣富;
以人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思想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是对以往人本主义思想的继承和超越,它认为以人为本是发展的价值目标,以人为本要以发展为基础,以人为本是发展的动力源。体现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发展的价值目标与发展的动力源的统一。
2005年06期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K] [下载次数:4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28 ] - 黄浩;
本文认为,学界对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的理解中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科学理性的理解模式,即认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是科学,另一种是价值理性的理解模式,即认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是对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性的张扬。其实,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的本真内涵是这两者的辩证统一,缺少了其中任何一个维度,对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的理解都是不全面的。
2005年06期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5K] [下载次数:12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203 ] - 李艳霞;
当前,作为公民社会权利的重要制度保障,福利国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其中日益推进的全球化进程无疑是造成福利国家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全球化不仅使市场领域不断扩张,侵蚀着国家领域和公共领域,也从根本意义上削弱了公民社会权利实现的经济、政治基础,冲破了公民社会权利实现的范围界限。面临困境,福利国家只能在其原有体制框架的基础上作出适应全球化的制度调整。
2005年06期 3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9K] [下载次数:8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82 ] - 胡春艳;
各国政府日益认识到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更多地依靠社会科学,因而各自调整各国的科学政策,增强社会科学在国民经济以及社会政治过程中的决策作用。如何利用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中所含有的知识为政府的政策制定服务,增强其影响力,一直是社会科学工作者努力的主要方向。本文评介西方学者对社会科学知识与政策制定关系的理论尤其是社会科学研究运用于政府决策的途径或模式。
2005年06期 4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9K] [下载次数:6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87 ] - 董文琪;
相比于传统经济部门在吸纳就业方面的消极无力,第三部门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经济力量在拓展就业空间、创造就业岗位方面表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和积极效应。本文以第三部门的人员结构方式为基础,具体分析了第三部门的就业效应,提出应积极推动我国第三部门的发展,深化其对就业的促进作用。
2005年06期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01 ] - 张庆才;
2005年1月12日,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举行的欧洲议会全体会议以500票支持、137票反对和40票弃权的结果批准了欧盟宪法条约。但欧盟宪法条约还要获得所有欧盟成员国的批准才正式生效,而这一过程仍存在诸多变数。本文并不打算分析欧盟宪法通过的具体过程,而是将主要精力集中在透视该宪法条约通过背后的真正动因上。为理解欧盟宪法化进程背后的偶然性机制,本文评估了主要的宪法转型理论的贡献。文章中心不在于欧盟宪法的特别细节,而在于提供一个思考宪法化政治起源的知识框架。笔者认为,当前的欧盟宪法化进程既非政客奉献于增进欧洲的事业与团结所致,也非成员国对民主、权力分享、社会正义或普遍人权等进步议程的承诺所使。换言之,欧盟宪法化改革背后的主要动力,是霸权但面临威胁的政治权力拥有者与官僚精英、经济精英和司法精英一起分享一致的利益。
2005年06期 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9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2 ] - 刘云舟;
<正>法国社会学在埃米尔·迪尔凯姆(又译涂尔干,1858-1917)的推动下诞生于19世纪末, 迪尔凯姆认为,人受到社会的渗透,被社会所社会化,因而,社会学的目的是理解社会因素怎样 和通过什么途径强加于个人。 20世纪中期,法国社会学分为相互排斥的两大倾向。迪尔凯姆的继承者认为,社会学通 过研究各种行为,能够有助于表明束缚变革的阻碍,因此是有用的。另一学派严守马克思主 义,指责迪尔凯姆学派不具备解释的体系,经常表现为经验论者,既无视阶级斗争,又无视侵蚀 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
2005年06期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4 ] - 贺拉斯·Mc·柯伊;崔君衍;
米歇尔·福柯业已成为一种形象、一种象征符号。本文讨论了福柯的两种名声:专业史学家的长期敌意和崇拜他的学生们的赞赏。福柯解构了历史学家认为确切无疑的两个概念:连续性概念和进步概念。福柯认为,没有什么是必然的和可预见的,历史不遵循一定逻辑,另外的结果和另外的解决方式也是可能的。他的这种观念是后现代主义的先声。福柯既不全对也不全错,他离不开所处的时代。
2005年06期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3K] [下载次数:4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54 ] - 雷米·勒努瓦;杨亚平;
本文旨在阐述布尔迪厄有关社会空间与社会阶级的社会学理论,考察了他所运用的一些基本概念:惯习、资本(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场域、区隔等。布尔迪厄试图建构一种由社会空间构成的差异化模型:社会空间是一个差异体系,即根据不同阶级而差异分布的,每一空间在结构上具有整体性特征,也可以说,社会阶级是通过划分社会空间的各个区域而区分出来的。
2005年06期 66-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0K] [下载次数:13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153 ] - 皮埃尔·索尔兰;刘云舟;
记忆分为私人的记忆和分担的记忆,或者说,个人的记忆和集体的记忆。两者都是在面对过去的一种陈述中发生的,是对过去的一种重新阅读。集体的记忆以当前为目的,是证实集体成员的同一身份、巩固他们之间联系的一种社会活动,对历史的记忆随群体面对的一些问题而有选择地重塑。个人从所属群体的过去中所回想的,主要是群体向其成员所传输的,这种记忆不建立在个人的回忆之上。
2005年06期 7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40 ] - 廖小平;
以“孝”为主要形式和基本特点的中国传统家庭代际伦理,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效应。现代市场经济和随之而来的家庭结构的变迁对中国传统家庭代际伦理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并提出了建构现代家庭代际伦理的必然要求。中国传统的孝文化和孝伦理对中国现代社会的老年人保障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民主与平等的共进、权利与义务的共享共担是建构现代家庭代际伦理的总目标。
2005年06期 7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4K] [下载次数:18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4 ] |[阅读次数:171 ] - 胡荣;张义祯;
阶层是人们主观建构的、想象的共同体,个人阶层归属和地位的主观认定是社会阶层研究得以操作化的重要基础。个人地位的主观认定为我们研究阶层地位及其排序提供了重要路径,也为我们研究影响阶层地位的主要因素提供了重要切入点。个人主观的阶层归属与地位认定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深入研究二者及其关系,对于深入了解社会阶层排序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具有重要帮助。
2005年06期 8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6K] [下载次数:6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164 ] - 櫻谷勝美;张开玫;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中国急速成长的重心表现在海外市场的扩大上。中国的经济成长要求用新的发展中国家理论来加以说明。本文对现阶段中国在东亚各国的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进行了分析。
2005年06期 9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4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5 ] - 王碧秀;李文溥;谢孝荣;
区域经济合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易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不同地区经济主体从而政府基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内生需求。产业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合作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对泛珠三角经济区的形成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目前而言,不仅整个泛珠三角地区,而且泛珠三角地区内各省区内部的产业分工协作都是相当有限的。在目前条件下,发展泛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分工与协作,不是直接从发展产业分工协作入手,而是从其基础:发展经济区内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贸易联系入手。市场主体在密切经济贸易联系基础上,自然会逐渐产生符合各市场主体利益的产业分工与协作关系。
2005年06期 109-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7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69 ] - 王岑;
2004年网络经济迎来新一轮起飞。短短几年时间,网络经济的商务模式发生了很大的交化。本文通过对网络经济商务模式的演变、商务模式及其分类的综述,提出了商务模式创新的思路和策略。
2005年06期 116-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67 ] - 蔡加福;
现代意义上的城镇化主要是由于工业化推进的结果。建国五十多年来,福建城镇化进程跌宕起伏。总体而言,改革开放前进程比较缓慢;改革开放后,伴随着我省经济的高速增长,城镇化进程也大大加快。本文认为,福建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根据国际经验,加快推进的时机已经成熟。为此,本文在充分揭示福建城镇化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进一步推进福建城镇化的制约因素及其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快福建城镇化进程的八点对策建议。
2005年06期 12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下载次数:2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83 ] - 游劝荣;
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紧紧围绕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正确认识法治及其进程的成本,克服“无成本论”和“高成本论”,摒弃“速胜论”和“悲观论”,准确把握法治进程的度,科学、理性地推动法治进程。
2005年06期 125-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6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7 ] - 李东清;
作为社会现代化的两个不同方面,人的现代化能够促进法制现代化目标的更好实现,法制现代化则能为人的现代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两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粗浅地探讨了这种关系。
2005年06期 130-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下载次数:2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16 ] - 陈玮;
在当今世界,知识产权本身作为一种合法的垄断权,是近现代社会为推动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而作出的一项重要的制度设计,它一般是作为反垄断法的适用除外而存在的。但从目前和社会的发展趋势来看,市场垄断的形式越来越高级,以后将主要是利用知识产权形成的国际市场垄断形式,这种形式具有表面合法化、无形性等特点,它的危害性更大、更深远。因此滥用知识产权形成的市场垄断危害巨大,反垄断法在强化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也要对滥用知识产权形成市场垄断的行为进行规制。本文从知识产权滥用和反垄断法的关系谈起,比较了有关国家以及国际上的反垄断立法对知识产权滥用的规定,接着论述了我国知识产权领域反垄断立法的现状,最后对我国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领域的反垄断法律制度提出了建议。
2005年06期 134-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2K] [下载次数:5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47 ] - 陈玉玲;
夫妻财产制度是婚姻家庭立法中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本文就我国现行婚姻法的夫妻财产制度作了理论上的探讨,分析了婚姻法立法的成功与不足,提出了完善夫妻财产制的立法思考,以为我国在民法法典化过程中作为婚姻家庭法的夫妻财产关系制度化、系统化、完备化提供参考。
2005年06期 140-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1K] [下载次数:15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123 ] - 郑宜庸;
不同的社会期待造就了观众角色身份的多重性,本文将观众角色细分为作为观看者的观众、作为表演者的观众以及构成剧班的观众群三种类型,并分析群体规范对于个体观影心理的影响,以及观影的社会文化意义与功能是如何得以共享、维护。
2005年06期 145-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9K] [下载次数:7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49 ] - 黄金明;
我国古代文体的演进,东汉为一大关节,其间与经学之兴盛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在东汉,不少文体依经制式,繁衍生成,遂使文章各体大备。
2005年06期 151-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K] [下载次数:2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5 ] - 廖秋子;
闽南文化以及产生于闽南文化的闽南籍华侨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泉州南音作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中国地域音乐文化,已经成为闽南籍华侨华人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海外闽南籍华侨华人开展南音演唱和交流活动,除了达到聚会娱乐、修养心性外,还能够进一步强化闽南籍华侨华人的家庭伦理、爱国爱乡、集体文化、社会公德、拼搏创业等意识,并在联络乡情故友、密切华侨华人与祖籍地文化关系,增进侨民团结、凝聚侨民力量共同创业和促进华侨华人与居住地社会文化的融合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005年06期 156-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1K] [下载次数:6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97 ] - 罗关德;
在二十世纪的乡土小说创作中,莫言可谓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莫言的乡土小说,从人类学的角度透视了中华民族的种性、族性和文化性,以小说的方式抒写了中华民族百年的历史沧桑,并建构了“现代的我”和“原始的他”之间的文化血缘关系。从而给人以对中国传统文化更加深厚的体悟和认知,亦表现了其乡土小说的独特审美视阈。
2005年06期 162-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9K] [下载次数:19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149 ] -
~~
2005年06期 168-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6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