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学术

访问量:597024
日访问量:5

公共管理与社会建设

  • 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历史演进与发展路径

    吴宏洛;

    慈善事业不仅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保障民生的一个重要抓手,也是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内在要求。新时期,慈善事业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让慈善成为普遍的社会风尚和人们自觉的生活方式,是探索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题中之议。

    2016年01期 No.251 70-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13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166 ]
  • 宗族对乡村权威及其格局影响的实证研究——以村庄主要干部的姓氏来源为分析基础

    刘金海;

    一般情况下,农村社会中第一大姓氏成为了村庄权威人物的主要来源,但不可高估,还有些村庄的第一大姓根本没有当选为权威人物;不过,第一大姓成为村庄主要权威人物来源的可能性则要高一些。较大的姓氏也经常性地成为村庄权威人物的来源,但在可能性上仍然低于他们在村庄中的比例构成,在主要位置上的任职率也均低于平均值。而村庄的小姓则是另外一种情况,他们在所有位置上的任职率均远远高于平均值。就此而言,宗族确实影响到了村庄的权威格局,但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第一大姓也只在他们占主导地位的村庄有优势,更有相当部分村庄的权威格局是一种平衡或者均衡的产物,这在那些小姓居多的村庄里表现得比较明显。一个非常显著的事实是,虽然各个村庄的姓氏结构多样变化,但权威格局有朝着主导型和均衡型集中的趋势。

    2016年01期 No.251 80-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8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52 ]
  • 论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英国和意大利为参照

    黎昕;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面临诸多挑战。英国和意大利两国在漫长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积累了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丰富经验。这些经验,对我国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中,消解文化保护传承与城镇化进程之间的可能冲突具有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2016年01期 No.251 8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7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54 ]
  •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综合交通服务系统的适应性研究

    汤锐华;刘伟平;

    为解决综合交通服务对新型城镇化适应性缺少定量描述的问题,结合综合交通服务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现状,提出综合交通新型城镇化适应度的概念。确定综合交通服务系统及新型城镇化系统的定量测度指标,运用熵权法构建适应度模型,对模型的变换及优化进行推导。以福建省为例,通过实际调查获取评价指标参数,对模型进行求解和分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综合交通服务与新型城镇化适应水平在提高,但发展速度较为缓慢,两个系统相互作用仍处于不协调阶段。

    2016年01期 No.251 95-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下载次数:3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65 ]
  • 社会网络的社区服务协同创新机制建构与运行

    李映辉;黄蕾;

    我国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在城市购房置业,城市社区的多元化打破了原有的城乡边界格局。社区居民不仅期望在社区获得"健康、便捷、自由的生活空间",更期望能够更多地参与社区活动,故加强邻里交流,社区服务协同创新机制的建构不可或缺。本文基于社会网络理论,构建以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等为主体的社区服务协同创新机制,通过信息共享、资源互惠、服务协同的方式培育服务协同创新网络,以便更好地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该机制的有效运行还有赖于政府在组织机构、政策扶持、资源投入、文化氛围等方面的保障与培育。

    2016年01期 No.251 103-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6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70 ]

  • 我与《〈资本论〉简说》——对三个理论问题不同解读的辨析

    卫兴华;

    论文概述了《〈资本论〉简说》编写的考虑和出版后的社会效应。本文之所以从《简说》的写作与出版说起,是因为作者在一本五万多字的通俗读本中,既正面讲解了《资本论》三卷的精要内容,也对学界长期有不同解读的某些疑难点,提出了自己的辨析。而不期然地得到了不少学者的认同(相信依然会有不同的观点)。而且被中央有关部门推荐为党员干部的学习书目。这显然有利于增强作者的理论自信。考虑到在《简说》中对所辨析的问题只能简明进行论述,难以展开分析,有必要在别的论著中提出更多的论证与论据,回归马克思的理论观点。在本文中先就政治经济学教学与研究中三个常见而解读不同或有误解的问题:资本积聚问题、货币的本质属性问题、作为《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问题,做了一些展开性的辨析。以进一步辨明理论是非。

    2016年01期 No.251 1-11+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5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65 ]
  • 《资本论》越读越爱,不读不爱

    胡培兆;邹文英;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大经典,是"千年伟人"博大精深的百科全书,蕴含丰富的科学知识宝藏,令人越读越爱。但对《资本论》,要以唯物史观历史地读、现实地用,既要防止本本教条陋习,也不能有虚无主义倾向,更不能妄加穿凿附会。不同历史时期读《资本论》有不同的目的和任务。过去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处于水深火热的绝对贫困中,学习《资本论》是为了进行无产者革命;今天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学习《资本论》是为了改革,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不断调整好经济关系,以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繁荣,增进人民福祉。

    2016年01期 No.251 12-21+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13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28 ]
  • 《资本论》与黑格尔

    李建平;谭苑苑;

    本文从《资本论》创作史的角度,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马克思从19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创作《资本论》过程中对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批判、继承和发展,说明马克思和黑格尔的关系并非在19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就已断裂,而是伴随马克思的一生。深入探讨《资本论》和黑格尔的关系,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哲学史以及马克思辩证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016年01期 No.251 22-31+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5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66 ]
  • 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方法探析——兼论世界市场成为其理论体系逻辑归宿的原因

    黄瑾;

    仅仅强调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构建科学经济学体系的方法是不够充分的,因而仅仅把世界市场概念理解为全球商品交换关系总和也是不够全面的。根据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对世界市场的研究不能离开资本,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世界市场;对世界市场的研究不能停留于商品交换关系总和的层面,更要看到世界市场体现了流通背后不同阶级不同国家之间生产关系的总体特征;对世界市场的研究不能停留于资本,更要深入分析世界市场为共产主义诞生创造的物质和阶级条件。

    2016年01期 No.251 3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4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74 ]
  • 理论的半径与审美

    南帆;

    近年来,我的理论兴趣围绕着物质生产与意义生产、历史与人生、关系与结构、词与物、共时与历时、绝对与相对等主题,"关系主义""日常生活""审美"及其视野隐含的价值转移、"博弈"等构成这个理论场域的框架。这个理论场域不仅表明了文学与社会历史之间的复杂互动,同时还显示出审美在这种关系网络之中承担的特殊功能。

    2016年01期 No.251 39-44+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2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40 ]
  • 文化研究、中国经验与介入

    颜桂堤;

    "文化研究"在中国的兴起,意味着中国人文知识界试图重新介入变化了的社会文化现实的一次努力和尝试。在"中国经验"这个独特的历史结构中,当代中国的各种新现象和新问题迫切需要我们作出有效的阐释、分析和批评,而"文化研究"则提供了解释这些新的社会现象的可能性。只有进入当代"中国经验"的历史纵深,才能深切阐释出中国版"文化研究"对当代中国历史的真正参与。本论文力图探索"文化研究"的理论旅行与文化景观,以及如何面对"中国经验"且介入当代中国大陆这个独特且复杂的社会版图之中等问题。

    2016年01期 No.251 4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3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38 ]
  • 伊格尔顿的“文化主义”批判述论

    王伟;

    伊格尔顿所言的"文化主义"并非作为文化研究两大范式之一的"文化主义",而是指男男女女完全是文化的动物这样一种观念,共有"费什式""罗蒂式"与"后现代主义"三种类别。他批评"文化主义"存在逻辑问题,因把文化绝对化而未能辩证看待文化与自然的关系,在反对普遍性的同时认可了另一种形而上的本质,因反对一般范畴而无力面对原教旨主义、乃至陷于分裂主义,因夸大文化的重要性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世俗政治问题。这些批判都有一定道理,但也经常表现出把批评对象同质化、绝对化、漫画化的弊端。

    2016年01期 No.251 53-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46 ]
  • 论卢卡奇“叙述与描写”的辩证法

    卞友江;

    卢卡奇通过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作品描写手法的差异阐明了他所谓"叙述与描写"辩证法,同时也传达了他对当时欧洲表现主义文学和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认识。卢卡奇认为,作品的叙述与描写需达成辩证的统一关系,否则就称不上是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品。卢卡奇对叙述与描写关系的论述有利于纠正我们当下文艺界出现的两种不好的创作倾向,即个人化写作和社会化写作。

    2016年01期 No.251 6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6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1 ]
  • 我国城乡二元土地制度的负面效应与改革路径研究

    许经勇;

    与城乡二元体制相联系的城乡二元土地制度,是我国现行土地制度的基本特征。这集中表现在国家和农民集体这两个权利主体,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这种土地制度的负面效应具体表现在:整体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低,农村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农民的土地产权利益受到侵蚀。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推进,土地价值迅速增值,农村土地的资产性越来越凸现。与其相联系,城乡二元土地制度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客观上要求必须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使用权市场,以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保障农民合理的土地权益。

    2016年01期 No.251 110-119+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0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161 ]
  •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研究

    蔡潇彬;

    本文认为,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即微观层次的变迁动力源泉理论、中观层次的制度变迁方式理论和宏观层次的制度变迁路径理论。在微观层次上,诺斯突出了相对价格变化及偏好变化对制度变迁的推动作用;在中观层次上,诺斯考察了组织借以实现制度变迁的两种方式,即知识发展与持续互动;在宏观层次上,诺斯考察了形塑不同经济体之迥异制度发展与变迁路径的重要因素,即报酬递增和不完全市场。通过这三个层次的分析,诺斯建构了具有浓厚经济学色彩的制度变迁理论。在分析其制度变迁理论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指出了其理论贡献与理论缺陷。

    2016年01期 No.251 120-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下载次数:35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1 ] |[阅读次数:137 ]
  • 公共服务合同外包中的交易成本及其治理

    蓝剑平;詹国彬;

    公共服务合同外包是当代公共管理改革的重要潮流与趋势,也是推动公共服务服务改革与创新的重要的政策工具。公共服务实施合同外包后,交易成本对于合同外包的绩效结果有着密切的关联,改革者必须对其加以慎重考量。本文从交易成本理论的视角出发,剖析合同外包中交易成本的构成,考察了影响合同外包交易成本的三大因素;同时,指出了公共服务外包中降低交易成本所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服务外包中交易成本的治理思路。

    2016年01期 No.251 128-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8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144 ]
  • 中国居民消费结构波动周期实证研究:1979-2014

    朱惠莉;

    本文运用结构变动指数测度了1979-2014年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动情况,并对两大主体消费结构波动的周期性特征进行了刻画。城镇居民消费结构(1982-2014年)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1979-2014年)波动分别都经历了7个周期,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相对城镇居民来讲具有滞后性,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相对趋于活跃,充满活力。基于此,政府应当有针对性地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推动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以为未来经济增长提供原动力。

    2016年01期 No.251 137-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6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63 ]
  • 山东省城镇化动力因素分析——兼与粤、闽、赣、晋四省的比较

    滕玉成;张新路;王帅;

    在对城镇化动力因素相关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多元统计分析中因子分析方法选定了9个反映城镇化动力的指标,并运用多元回归的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时引入城镇化动力因素的省际比较概念。结果表明,城镇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包括经济方面的因素,还包括制度方面和人口素质方面的因素,它们共同构成城镇化动力源;其中,第二、三产业仍然是目前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动力因素;具体到省份之间,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条件不同,城镇化的动力因素也不尽相同,同时由于各省所处城镇化发展的阶段不同,其第二、三产业对城镇化的拉动力也有所差异。针对以上结论,给出了促进城镇化发展的相应对策。

    2016年01期 No.251 144-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49 ]
  • 环境因子约束经济增长的理论机理与启示

    周茜;

    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是社会发展的两个休戚相关的方面,经济发展实践对其任意一方有失偏废都将造成经济失衡或生态失序,进而引发系列社会危机。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包含"绿色发展"在内的"十三五"发展方式,实为对当下我国环境与经济发展失衡问题的国家回应。本论题拟从环境经济发展论出发,考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内在逻辑联动性。研究发现,污染治理技术、空间区位要素、产业结构等要素是约束经济增长的环境因子。为此,促成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联动,应该从提升污染治理技术、提高外资准入的生态环保门槛、严格城市生活污染排放管制等,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同发展的联动格局等各方面着力。

    2016年01期 No.251 152-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2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46 ]
  • 建国初期展览业政府强势主导的成因及经验启示

    黄玉妹;

    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展览专业人才极度匮乏、西方列强对新中国的封锁等因素影响,建国初期展览业实行政府强势主导模式有其历史的合理性。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进程,该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但是,在建国初期被封锁的国际环境和百废待兴的国情条件下,共产党通过展览媒介平台以促进中国经济发展进行了可贵的有长远意义的探索尝试,既促进会展经济的发展,也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大规模经济建设和改革积累了经验。

    2016年01期 No.251 159-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82 ]
  • 知识共享的绩效考核取向对团队学习绩效影响研究

    周小兰;张体勤;

    企业绩效考核方式于员工信息互动具有重要影响,持有不同绩效考核取向的个体会因此形成不同水平的知识共享意愿,进而影响团队学习绩效的实现。本文拟基于个体知识共享意愿水平,研究员工绩效考核取向对团队学习绩效的影响。结果显示:绩效考核评估对比取向与员工发展取向,对知识共享意愿及团队学习绩效均呈显著正相关,知识共享意愿在评估对比取向与团队学习绩效之间起到部分中介效应;而知识共享意愿在员工发展取向与团队学习绩效之间起到完全中介效应。据此,对企业改善团队效率、优化绩效管理和促进知识管理等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2016年01期 No.251 16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5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151 ]
  • 论法治思维的向度、困境与常态化

    黄丽云;

    思想观念的变革在于思维向度的转变。本文通过对法治思维的价值、结构向度分析,提出法治思维要坚持作为起点的确定性思维、过程的边界思维和结果的底线思维,并通过分层次的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来得以实现。现阶段,很大一部分领导干部中存在"改革不顾法治、发展不管法治、稳定压倒法治"的思想。要从外部营造法律权威至上的法治环境,在内部夯实从知识结构到法治实践的个体根基,并建构制度化的激励保障机制,确保法治思维成为领导干部的惯性思维。

    2016年01期 No.251 175-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4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38 ]
  • 环境公益诉讼的逻辑机理及其制度创新

    任宇宁;

    诉讼权是环境保护逻辑和法律逻辑的基础,故具有诉讼资格是公民维护公共环境资源的基础。环境污染或者生态破坏行为者与受害人容易形成福柯意义上的"权力关系",如何矫正或者实现环境诉讼机制与其他的法律的平衡,这种行政权力的公平和诉讼力量的均衡是实现当代环境公益诉讼机制的必要条件。基于此,透析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中诉讼制度构建的法理基础及其诉权主体的原告资格(其范畴直接关系到司法机关对立案标准),积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良好纠纷解决机制,对环境公益诉讼机制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016年01期 No.251 181-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8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28 ]
  • 反潮流:媒体政治经济学批判

    陈世华;

    媒体政治经济学以反潮流的学术姿态揭露了资本主义媒体的本质和危机,揭示了新闻生产过程中的新闻管理和媒介框架,解构了以客观性为代表的新闻职业主义理念,批判了媒体作为权利代理的角色和宣传模式的职能,批评了媒介垄断趋势和媒介解除管制政策,并提出了各项媒介改革方案,为传播研究和实践做出了重要的知识贡献。

    2016年01期 No.251 188-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3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60 ]
  • 当代中国美学的病理分析

    郭勇健;

    阻碍当代中国美学取得更大成就的学理上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哲学基础薄弱;艺术知识匮乏;好为"宏大叙事",陷入抽象思辨。20世纪中国美学并无杰出成就,归根到底是由于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哲学。没有自己的哲学,只好拿来别人的哲学。这种拿来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方式,造成了当代中国美学的哲学基础薄弱。在今天的中国学界,艺术研究与美学研究是分家的,结果使美学变成了凌虚蹈空的抽象思辨,这主要表现为美学研究"从概念出发"。当代中国美学要走出困境,应当"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朱光潜主张美学研究"以事实为基础","从作品中去建立理论",这是美学研究的康庄大道,我们不妨把它视为当代中国美学的一剂对症良药。

    2016年01期 No.251 196-203+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48 ]
  • 第六代电影导演影像叙事特征论

    焦仕刚;李晓红;

    第六代导演是当前票房和市场效益绝佳电影的创作主力,许多评论家惊呼第六代导演已然放弃自己独立的电影立场,开始拥抱市场、迎合观众。然而真正深入探索第六代导演这个群体,却发现他们被现实逼迫着"华丽"转身的同时,又倔强而悲情地坚守着属于他们的影像叙事特征。恍然十年已过,第六代导演当下影像特征、全新的创作态势、独特的影像叙事本质存在论,是我们特别关注和反思的地方。

    2016年01期 No.251 204-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9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34 ]
  • 霍耐特“承认”为基础的多元正义观启示

    赵琰;

    霍耐特基于对当代西方社会变化的观察和思考,认为社会不公的体验是由于合理的承认没有得到认可。他建立了以承认道德为基础、以实现人类主体自由为指向,包含着爱、平等、价值三原则的正义理论。这一理论突出了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共同体关系中应具有合理的承认关系是实现社会正义的必由之路,为我们思考正义问题提供了理论启示。

    2016年01期 No.251 212-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4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17 ]
  • 卢梭公意研究的五个类型

    林壮青;

    本论文从"公意"(the general will)中"意志"(will)和"共同"(general)的内在关联视角,把政治哲学史上卢梭的公意研究分为5种类型:狄德罗-卡西尔类型,公意是理性的普遍意志;公意的法律式解释;公意是每个人对公共利益的自私追求;公意就是公共利益;公意与政治实践的关系。

    2016年01期 No.251 220-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5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59 ]
  • 明清佛教授戒法系综论

    马海燕;

    明代戒坛的严禁导致戒法的中断,这为各种授戒法的出现提供了契机。明清佛教各授戒法系在戒法来源、授戒仪轨、传播区域等方面有着极大的差异,它们在律宗中断之后都有承续律宗正统的诉求与理想。从传戒活动的分布来看,律宗授戒法系占据主流,其流行的地区主要包括江苏、浙江、北方各地;禅宗授戒法系在曹洞宗寿昌系各支系丛林中传承,其分布区域主要是福建(包括台湾)、江西和广东等地。从三大授戒法系特别是禅宗授戒法系的出现来看,明清佛教更注重法派的传承,一切以法派的正当性为焦点,这也正是明清佛教的重要传统之一。

    2016年01期 No.251 226-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2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93 ]
  • 林希逸生卒年考辨

    王晚霞;

    南宋末著名学者林希逸的生卒年自宋至清皆无明确记载,其生平事迹亦隐而不彰。当代海内外学者通过各种途径反复求证,一些结论已趋近客观,可惜学术界仍无确切定论。本文立足现有成果,检索大量历史文献,结合在福建省福清市林希逸故居实地考察时发现的珍贵资料——刻于宋代的林希逸墓碑,运用本证、旁证等方法,确定林希逸生于南宋绍熙四年癸丑(1193),卒于咸淳七年辛未(1271)。

    2016年01期 No.251 233-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98 ]
  • 碑学视域下的离散书写——游寿书法心路研究

    陈必滔;王毅霖;

    作为出生于晚清的民国女性知识分子,游寿的书法美学秉承的是那个时代最为典型的书法美学样式与风格取向。对于一个历经世纪风云变幻的女书家而言,历史转型时期为书家的文化背景作了厚重的注脚,但我们认为,这种注解是双向的,也就是碑学与书家形成了互为印证互为书写的关系。回顾二十世纪的碑学美学,我们很难判定,是书家选择了碑学,还是碑学选择了书家。如果说游寿除了在金石考古学上取得很大的成就外,在康氏对碑学所寄予民族美学厚望的维度里,游寿并未取得多大的成就,但她却以自我的艺术生命,去体证碑学美学另一个没有被开启之门。离散的生命情怀与拗折的碑学书风,在那苍茫笔毫所书写出坚硬枯涩的线条之间,隐现的是被一个时代锻造的情性。

    2016年01期 No.251 240-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25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