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学术

访问量:533001
日访问量:92

新时代新思想研究

  • 共产主义的根本旨趣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

    姜佑福;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社会未来前景的纲领性描述,是共产主义学说的凝练表达。共产主义作为一种总体性的历史理论,其根本的立脚点是作为"人类史前史"终结同时又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人类"新开端的无产阶级。共产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感性意识"及其理论表达,一方面是对人类社会"历史之谜"的系统解答,另一方面是无产阶级创造新世界的行动纲领。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学说,及其晚年关于东方社会和俄国公社前途命运的审慎思考,对我们深入理解当今中国发展道路的基本性质和历史使命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站在新时代的历史高度回顾共产主义的根本旨趣和展望世界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我们可以更加透彻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性质和历史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倡导的人类解放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历史命脉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推进当今人类进步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贡献和世界意义,也有着自身发展阶段的历史局限性。

    2019年01期 No.269 1-8+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7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22 ]
  •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形成逻辑

    罗会德;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我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一项重大命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遵循。这一重要思想,立足于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坚持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有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

    2019年01期 No.269 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2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121 ]
  •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三个文化向度:价值、实践与心理

    张鑫;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从历史辩证发展的过程对共同体演进的最新把握,是思考与推动当代人类命运发展的文化理念,在文化本质的维护和照料上而成为一种文化政治,因而具有鲜明的文化向度。具体地说,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超越文化冲突的价值向度、推动文化交往的实践向度、增强文化自信的心理向度。超越文化冲突、推动文化交往是理论预设与实践同构的辩证过程,增强文化自信是最终指向,三者统一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过程中。

    2019年01期 No.269 1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18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25 ]

公共管理与社会建设

  • 现代社会治理需要警惕社会组织发展的丛林化

    韩升;高健;

    在经济市场化和社会民主化的现代性语境中,失去了合理规约的社会组织可能会出现丛林化发展的问题,这对致力于优化公共生活的现代社会治理构成了极大挑战。现代社会组织的丛林化发展贯穿着现代性主体建构的霸权逻辑,在相互隔绝、各自为营、以邻为壑的纯粹外部性关系中狭隘地处理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网络新媒体发展对现代公共生活影响的双面性、对社会组织的公共问责缺失与公共监督缺位、个人主义话语和竞争文化的主导地位是造成社会主义丛林化发展的原因。规避社会组织发展的丛林化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社会组织发展的良好生态需要积极公共文化的导引,社会组织的公共监督需要推进社会的协商民主进程,社会组织的有效公共参与需要搭建合作治理的基本模式,社会组织的成长性发展需要制度与美德的协同规范。

    2019年01期 No.269 2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6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07 ]
  • 治理创新模式甄别与治理评估体系重构

    臧雷振;张一凡;

    治理创新作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伴随治理理论深入发展已愈加被研究者和实践者所重视,但理论与现实的脱节以及学术研究与政治实践的隔阂,却给予诸多低效、短暂、了无新意和资源浪费的伪治理创新以生长空间。其中,治理涵义界定、创新层次识别和治理目标追求的模糊性辨识是阻碍治理创新进步的关键因素。因此,在解析治理创新辨识困境、创新生成机理与具体表征基础上,尝试重新建构出具备甄别与筛选功能的评估指标体系,从治理主体、治理内容、治理可持续程度和治理效能维度,解读治理创新对实践的意义与效用,为提升治理创新质量提供研究思路和操作框架,同时也对今后治理创新所需的发展环境展开探讨。

    2019年01期 No.269 3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6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54 ]
  • 家户国家:中国国家纵横治理结构的传统及其内在机制

    任路;

    中国国家治理面临着深刻的现代化转型,与展望现代国家治理目标不同,回溯传统国家治理体系成为一种重要的视角。因为对于早熟的中国来说,国家治理体系有着深厚的传统资源,以至于国家治理的转型受到历史原型的深刻影响,具体来说,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的选择源于一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与"郡县国家"侧重于宏观制度框架相比,"家户国家"突出中国传统社会的国家治理结构来自于小农社会的底色,源自于具有中国本源性的家户制度,依赖于以强大的习俗为支撑的完整的家庭制度和以强大的国家行政为支撑的完整的户籍制度的对接,将"家"与"户"两个不同性质的单元合为一体,形成以"家"为基点的国家横向治理结构和以"户"为基点国家纵向治理结构,构成传统国家纵横治理结构的社会根基。

    2019年01期 No.269 40-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8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122 ]

  • “姐弟恋”婚姻数量猛增了吗?——一个错误研究结果被媒介追捧的启示

    风笑天;

    "姐弟恋"婚姻数量猛增是一个错误的社会研究结果,却被大众媒介所追捧。对此进行分析可引申出四点启示:首先,对于描述性研究来说,准确弄清楚"是什么",远比解释"为什么"更重要;其次,从研究方法角度进行学术质疑和开展学术探讨,是保证学术研究质量的必要环节;再次,要正确看待和辨识学术刊物发表的论文,并注意规范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最后,社会研究成果面向社会大众时,应特别注意大众传播媒介所具有的不同于学术研究的特征及其产生的影响。

    2019年01期 No.269 50-59+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23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31 ]
  • 革命中的差序格局——以土改时期的义序为例

    何朝银;

    1949年以来,中国乡土社会历经多次巨变,这必然导致"差序格局"的演变。首先,革命改变了"差序格局"的运行机制:宗族的瓦解破坏了它的物质载体;阶级斗争破坏了它的伸缩性。其次,革命中"亲不亲"的判别是复杂的,它不是在"阶级亲"与"血缘亲"中作单选,可能是多选或不选。再次,革命中"公"与"私"关系相对清晰化。因为宗族的瓦解意味着"国家"与"家庭(个体)"之间直接对话,因此,群已、公私不再那么模糊。最后,革命并未将"差序格局"规则彻底摧毁。于老农来说,"亲不亲,阶级分"逻辑是被逼的,老农很难主动服膺"阶级原则"的;相反,"血缘亲""自家人"的逻辑影响着"阶级人"的思维与行动。所谓的"天下穷人是一家"是"自家人"的逻辑的延伸,是"阶级关系"的"拟血缘化"。

    2019年01期 No.269 60-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下载次数:7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90 ]
  • 灰色消费估算与居民消费率

    李文溥;陈婷婷;

    灰色消费是一种通过权力支配由公款开支而实现的违规个人消费,是一种个人对公共资源、企业资源的非法侵占。规模庞大的灰色消费甚至导致了我国官方统计的居民消费率失真。通过构建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月度数据的ARIMA模型,间接推算我国公款消费规模,估算公车私用消费规模,发现我国的灰色消费规模曾约占GDP的4%。据此对我国居民消费率进行修正,修正后的居民消费率比现有官方统计的居民消费率约高2%—4%。再综合此前研究可以发现,中国居民消费率远远低于中高收入经济体平均水平的说法可能不能成立。

    2019年01期 No.269 79-92+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8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01 ]
  • 中国新金融业态的风险源及防控对策

    李苍舒;

    目前,以个体网络借贷等互联网金融模式为代表的新金融业态对于现代经济体系的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新金融业态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风险。通过以网络借贷市场的重要风险事件e租宝为研究重点,对新金融业态的风险源以及风险平台的特征进行分析。根据平台的周度数据,通过定量研究发现e租宝事件对网络借贷行业产生了较为显著的负面影响。伴随着市场情绪的下降,中国个体网络借贷行业的成交量、投资人数、借款人数以及资金净流入等重要指标都有显著降低,这也表明新兴金融市场上同样存在风险传染的现象。故而必须强化对新金融业态风险源的识别,加强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全方位监管,争取将风险遏制在源头,防控风险的产生和扩散。应建立健全监管法规体系,严格准入门槛;建立约束机制,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效率;建立合格投资人制度,加强投资者教育。

    2019年01期 No.269 93-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2K]
    [下载次数:4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06 ]
  • 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下利率走廊的构建条件探析

    刘义圣;张梦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求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充分运用现代化的利率调控模式实施货币政策,实现有度的宏观调控。我国构建现代化宏观调控就是要改变数量型货币政策调控为主的现状,建立以价格型货币政策为主的调控框架,而构建利率走廊是我国实现货币政策转型的一项有着深远历史意义的重大工程。利率走廊调控正是通过经济利益的诱导、价格预期的引导以及市场化利率的传导决定生产要素在市场中的有效配置。现时期我国利率走廊的构建已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但也存在着条件缺略和一些制约因素,需要不断创造和改善有利于利率走廊运行的条件和宏观金融环境。

    2019年01期 No.269 102-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K]
    [下载次数:3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19 ]
  • 中国稀有矿产资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许明;杨丹辉;

    随着稀有矿产资源在先进制造以及国防军工应用价值不断被挖掘,稀有矿产资源产业已成为主要工业国着力竞争的重点领域之一。本文构建完整的产品空间分析框架,系统研究中国6大类稀有矿产资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此基础上,以七国集团(G7)为参考进行横向比较,并从产业内部以及产业链上下游环节等视角对中国稀有矿产资源产业国际竞争力做出定量测算。研究发现:总体而言,中国在稀土金属和稀有非金属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强,但其他类稀有矿产资源产业相对较弱;不同产业链条上,中国稀有矿产资源产业的上游环节普遍有比较优势,而中下游竞争力较为薄弱。本文的发现对于立足开放式开发和高端应用,提升中国稀有矿产资源产业竞争力、战略性储备能力、核心部件自给能力均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2019年01期 No.269 111-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6K]
    [下载次数:9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242 ]
  • 区域产业转移对环境质量影响的机理分析

    陈景华;

    通过借鉴Copeland & Taylor(2004)的理论分析框架,运用一般均衡模型对区域产业转移影响环境质量的机理进行分析可知,区域产业转移的规模效应加剧了污染排放,技术效应抑制了污染排放,而结构效应的作用效果因承接地资源禀赋差别而不同。为确保区域产业转移不破坏环境质量,必须通过政策引导、培育优势、技术创新等举措,使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的正向作用大于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的反向作用,从而发挥产业转移对承接地环境质量的提升作用。

    2019年01期 No.269 123-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5K]
    [下载次数:5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94 ]
  • 中国农产品品牌结构的适应性模型

    戴程;朱艳钦;张和群;

    农产品品牌在存储及运输半径、历史人文价值、传统工艺口碑等方面有鲜明的品类特性,因此,其品牌结构模式必须既符合品牌发展的一般性范式,又符合动态性检测和完善的要求。我国农产品品牌结构的适应性模型可以分成两大部分,一方面是公司品牌与个别品牌并行的品牌结构路线模式图,另一方面是检测、调整该结构模式的影响指标体系,并从品牌驱动、市场动力、产品驱动三个方面提出了十二个二级影响指标。模型应用过程既可以先设计结构,再进行科学性检测;也可以反向操作,即先进行模型的模拟设计与检测,再确定并行品牌结构路线模式,因此,该模型对于中国农产品品牌来说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2019年01期 No.269 131-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6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27 ]
  • 中国自由贸易区:政策、贸易效应与影响因素

    黄启才;郭志;徐明文;

    在全球化受到美国贸易霸凌主义挑战背景下,对中国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政策和所签订FTA的贸易效应与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评价。实证分析表明,同FTA伙伴的双边贸易对全球经济贸易的负面冲击具有较强的承受力,FTA对中国保持外贸平稳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倾向得分匹配法的进一步分析显示,FTA对中国进出口的贸易促进效应显著,且对出口的促进作用明显高于进口。FTA签订生效的时间越长,FTA的贸易促进作用就越大,而且不仅有利于中国扩大出口,也有利于贸易伙伴扩大出口。扩展引力模型检验了共同文化圈、地理接壤、制度距离等影响因素,地理接壤对中国进口有显著的积极作用,东道国的政治环境、政府效率和监管质量则对中国进出口都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因此,中国应通过FTA谈判来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支持全球贸易自由化发展。

    2019年01期 No.269 140-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2K]
    [下载次数:16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197 ]
  • 《逍遥游》要旨析疑

    黄克剑;

    "逍遥"在于"无待","无待"在于"无己",因而"逍遥游"亦正可谓之"虚己以游";极致的"逍遥"是某种虚灵的真实之境,它为人们导示一种不为形骸、机心所累而脱落尘垢羁绊的价值取向。"小大之辩"因有待得以滋萌;庄子扬弃此流俗之辩,只是要借此诱导人们更少地牵系于有待之域,而更大程度地悟入无待之境。"至人""神人""圣人",同是那种达于无待境地而可作逍遥之游的人,其不同称谓只是对其所臻无待境地之精神性状的某个方面有所凸显罢了。严格说来,"至人""神人""圣人"皆非经验世界的真实存在,但它作为达于无待境地的最高楷范,永远存在于向之而趋的活生生的人的心灵所祈中。于世"无用"必"无为"于世,亦必于世无所待。淡泊"有用之用"是"无用之用"得以用之于我的起始,在生命的渊默处,为"无用"所触发的是无待维度上的别一种生机。

    2019年01期 No.269 151-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17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89 ]
  • “性”与“善”二分的诠释——试比较戴震与朱子语言逻辑进路的异同

    陈双珠;

    戴震《原善》是以对"善"的诠释为起点而展开的论述,总其"释善"的逻辑约分为善之目、善之起点、善之境界、善之趋向四个层次,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相比朱子对"善"的诠释,二者在思想和思路上都有明显的不同。戴震对朱子的诠释有继承的部分,但二者在思想立场又迥然相异,戴震将朱子思想"形上"的部分进行取消,而只取其"形下"部分,戴震的诠释更关注于形下的现实世界,且诠释的语言注重一定的逻辑性和思辨性,代表了中国近代哲学的转型和思维发展的水平。

    2019年01期 No.269 162-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3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6 ]
  • 科幻电影创意:后人类视野中的身体美学

    黄鸣奋;

    身体美学正在随着后人类时代的到来而拓展自己的视野,这种转变从作为流行文化的科幻电影中获得了有力支持。后人类视野中的身体美学正视科技化对身体形态的巨大影响、多元化对身体观念的巨大拓展、黑镜化对身体界定的巨大价值,主张将头脑与作为躯干的身体、意识与作为躯壳的身体、心灵与作为躯体的身体的统一当作自己的研究对象,将物种生产意义上的本真和克隆的关系、物质生产意义上劳动者和机器人的关系、精神生产意义上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当作自己的研究重点。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和科幻电影创意相互激励,丰富意蕴。

    2019年01期 No.269 170-185+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16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16 ]
  • 透视“生存”:数码时代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逻辑

    陈蕾;

    文化创意产业历史与现实境况复杂纷呈,本文以生存哲学意义上的生存性需要为轴心理解文创产业发生发展的原动力,并在生存迷失与反思生存的历史语境下剖析文创产业的问题生成脉络与未来发展走向,认为唯有将"迈向生存"作为引领文创产业发展的核心逻辑,才能营造出文化场域内多元主体的互惠格局,才能在文创产业的良性发展道路上不断提升其价值品质,进而回应数码时代科技冲击下的人类生存危机疑题。

    2019年01期 No.269 186-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2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98 ]
  • 中国汉传佛教文学思想史研究论纲——从东晋到晚清

    李小荣;杨遇青;

    佛教东传华夏之后,从东晋开始对中国文化的许多领域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然在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领域,目前国际汉学界还没有较为系统的论述。东晋到晚清的汉传佛教文学思想史研究的初步构想大致有:研究对象的确立依据、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和不同历史阶段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总之,作为跨学科的研究对象,这是一个有待深入开掘的全新领域,很值得中国文学思想史和中国宗教文学思想史方面的学者予以全面关注。

    2019年01期 No.269 194-212+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13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51 ]
  • 苏轼刻石活动特点及其心理剖析

    王星;

    苏轼石刻,前期重诗赋和记文,后期更重碑铭。重诗赋记文是欲以之振起斯文,重碑铭是欲借碑来发表政见。苏轼由重诗赋到重碑铭,标志着从文章太守到元祐大臣的身份转变,是苏轼由"尽忠于朝"到"无负吏民"的思想与心态转变的结果。苏轼黄州独爱刻《海棠诗》、定州尤赏《中山松醪赋》石刻,都有着特别的心理原因,对这些苏轼所钟爱的刻石作品及其刻石情况进行分析,可以窥见苏轼人生与思想的转折,有助于我们从传播媒体的运用角度,加深对苏轼内心世界的理解和把握。

    2019年01期 No.269 213-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28 ]
  • “六先生”《汇选商孟和那庵全集》引发的思考

    魏宁楠;陈庆元;

    入清后,钱谦益视钟惺竟陵诗为诗妖,有亡国征兆,其措词之严厉在中国诗歌批评史上罕见;看起来似乎钱谦益从来就和钟惺竟陵水火不相容。其实,晚明时期他们相处和睦,还曾经有过一段"联袂"选商梅诗的经历。万历年间,商梅结识钟惺,尽弃之前所作诗,自称楚派;经钟惺等介绍,又与钱谦益交往至密。商梅《汇选商孟和那庵全集》由曹学佺、钟惺、钱谦益、谭元春、冯元飏及李瑞和等"六先生"汇选,说明他的诗受到这些不同地域、不同流派、不同诗歌观念的诗人的喜欢或接受。文学现象是复杂的,文学批评家的观念可能随着时间的改变、特别是时代的变易发生变化;诗歌观念不同的批评家,也不见得从来就是"敌人"。

    2019年01期 No.269 221-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2 ]
  • 行政编制法设置制裁条款研究

    关保英;

    行政编制法及其体系中缺失制裁条款是我国行政机构膨胀的原因之一,制裁条款的缺失也使得违法编制或瑕疵编制无法追究法律责任,这为我国在依法治国大背景下进行行政机构改革增加了难度。新时代行政法治建构中行政控制日益明晰、行政机构日益紧缩、行政机构设置日益严肃,都说明行政编制法设置制裁条款势在必行。它可以使行政编制法典则化、行政编制法周延化、行政编制法操作化、行政编制法实效化。行政编制法设置制裁条款既要和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予以契合,又要和政府职能转变相契合,同时还必须考虑我国行政法治体系的现状。就目前我国法治国家建设的状况来看,可选择下列立法进路:统一立法的进路、回归立法权的进路、提升法位的立法进路、编制纠错的立法进路。

    2019年01期 No.269 228-238+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3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47 ]
  • 委托第三方起草之立法模式探析

    王书娟;

    近年来,委托第三方起草立法在实践中被广泛运用,同公众参与模式相比,委托第三方起草模式具参与主体的专业性、参与阶段的主导性、参与地位的中立性等优势特征,并在理论上有推动立法科学化和民主化实现的功能,但这种应然功能尚未完全转化为实然,未来还需从第三方主体构成、第三方选择程序、立法起草运作过程、结果责任明确等多方面加以规制,以助于委托第三方起草的立法模式之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2019年01期 No.269 239-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3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78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