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贺东航;吕鸿强;
政治势能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这一政治话语的学理性表达,是党在新时代实现治国理政的方法与路径。党的政治势能可以划分为价值性政治势能、制度化政治势能、体制性政治势能和一元化政治势能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的政治势能在不同的国家治理层面和领域分别采取不同的实践路径以及呈现相异的表现形式,但四者之间的政治逻辑相互一致。在政治逻辑上,党通过政治势能的权势将党的意志从上层输送到下层,当地方党委和政府识别这一政治势能,便会借势采取相应的行动。党通过在国家和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政治势能的发挥,实现了从上至下的意志灌输,推动了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进而实现了良好的治国理政效果。
2019年06期 No.274 1-11+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3K] [下载次数:15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5 ] |[阅读次数:1 ] - 林曦;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成一个"共治共享"的治理体系,该表述背后所蕴含的"国家-社会关系",体现了一种"国家-社会相互赋权"的转型路径。从类型学的角度来看,"国家-社会关系"包含"多元主义""社会法团主义""国家法团主义"和"国家主义"四种类型,这些不同类型之间的相互转换,构成了"国家-社会关系"转型的不同路径。中国的"国家-社会关系"转型路径,可以通过"社区治理"这一落脚点看到"共治共享"治理模式背后所蕴含的"国家-社会相互赋权"的特征。具体而言,当中国整个社会在生活空间、社会组合方式、交往方式以及社会治理体系等方面都发生剧变时,有三种社会形态进行了相互转换和交替,即从新中国成立前的"乡土中国"转变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单位中国",再到改革开放后的"社区中国"。这种转变过程,是国家与社会之间相互协同、共治共享的过程。换言之,国家与社会相互促进、相互赋能,而非此消彼长、零和博弈。
2019年06期 No.274 1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13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4 ] - 陈辉庭;
作为人类法治实践不断发展的共同成果,现代法治文明在基本内涵上形成相对稳定的一般性标准,在各国实践形式上则表现出多样性特征。中国法治道路探索是现代法治文明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结合。中国在法治道路探索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明,不仅汲取了已有法治文明的先进成果,而且为丰富和创新现代法治文明作出了独特的中国贡献,主要表现在:通过先进执政党引领国家法治发展;在国家复兴进程中推进当代中国人权法治保障;通过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在统一国家权力架构下规范权力的设置和运行;开拓了德治与法治协同、党规与国法并举的国家治理实践模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明建设围绕改革发展实践,坚持文明交流互鉴,不断取得新的历史成就。
2019年06期 No.274 20-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3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4 ]
- 魏淑艳;蒙士芳;
政策网络理论为探究我国公共决策网络的主体构成和发展状况提供了新视。采用案例分析法透析三门峡、三峡及怒江水利工程决策过程,可以发现社会演进发展下决策网络的历史演进特点:由单一封闭决策社群向多网络渐趋扩大、各主体间关系由单向沟通向多向沟通渐趋完善。在政策网络理论视域下,我国公共决策议程设置顺应国家治理演进规律的必然性及决策网络演进的特点,从侧面呈现了不同社会发展时期议程设置模式的不同特点。政策社群单一主导决策模式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模式。随着历史的演进,单一主导决策模式式微,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和国务院为主的政策共同体主导的多群体网络协作模式逐渐形成完善,这反映出我国公共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2019年06期 No.274 89-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2K] [下载次数:8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5 ] - 任焰;胡慧;
家户劳动是一个具有长期历史实践经验的社会现象。在中国粤西农村地区,家户劳动实践广泛存在。伴随着全球化弹性积累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家户劳动的主要形式从传统的分散化、个体化的小商品生产逐渐转向现代的网络化、集约化的家庭代工。在这一历史变迁过程中,越来越多农村留守人口被动员到家户劳动之中,一方面支持着农村家庭的日常开支和长期再生产,另一方面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村留守人口并不是家庭生计中被动的客体,而是维持家庭再生产的积极行动者和劳动主体。
2019年06期 No.274 100-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下载次数:4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 邹文杰;林航;朱鹏颐;
我国政府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财政支农扶贫政策,关于这些政策的效果如何,理论界存在分歧。通过构建面板平滑转换模型,借助2007—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检验财政支农的减贫效果,结果表明,我国财政支农政策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贫困的发生,但存在结构效应:社会性支农减贫效果最为显著,生产性支农减贫效果微弱;财政支农减贫具有明显的门槛特征,生产性支农支出越过特定门槛值后,对贫困的影响减弱,而社会性支农支出和专项扶贫支出越过特定门槛值,对贫困的影响则增强;不同类型财政支农的门槛值表明,大部分省份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存在优化空间。政府在持续加大财政支农支出的同时,更应该因地制宜地调整财政支农支出结构,才能更充分发挥财政支农的减贫效应。
2019年06期 No.274 110-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5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6 ] - 蔡雪雄;张龙光;
为考察福建省乡村发展程度,根据产业划分法对福建省58个县市2005年、2009年、2013年和2017年的乡村发展类型进行分类,进而构建乡村性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对福建省各县域的乡村性指数进行测算,揭示其空间分布格局和时空演化特点。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福建省县域乡村发展类型以综合发展型为主,农业主导型乡村逐渐减少,工业主导型乡村趋于稳定,商旅服务型乡村逐渐增多;乡村性指数的空间分布差异性显著,福建省东部沿海地区的乡村性水平低于闽西和闽北;县域乡村性表现为明显的空间正相关,乡村性"热点区"空间格局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集聚分布,热点区域和冷点区域范围略有缩小并趋于稳定。
2019年06期 No.274 118-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9K] [下载次数:4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任保平;张星星;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变化开拓了中国发展经济学的新境界:一是开拓了中国发展经济学发展观的新境界,二是开拓了中国发展经济学发展目标的新境界,三是开拓了中国发展经济学发展任务的新境界,四是开拓了中国发展经济学发展模式的新境界,五是开拓了中国发展经济学发展动力的新境界,六是开拓了中国发展经济学发展动能的新境界,七是开拓了中国发展经济学发展战略的新境界,八是开拓了中国发展经济学发展型式的新境界。
2019年06期 No.274 127-136+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0K] [下载次数:9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 ] - 周小亮;吴洋宏;
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如何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的主旋律。我国不同时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转化,证明了高质量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以此为逻辑将我国经济发展划分为三个时期;以最能体现供给端变化的总量生产函数为工具,可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时期和高质量发展时期等三个时期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总量生产函数的变化,进而探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六条实现路径:发挥创新要素的动力作用,实现赶超式发展;扩大市场开放力度,让更多产品走出国门;建设绿色中国,重视生态要素供给;深入市场化改革,激活制度效率;保障制度公平供给,释放劳动者大军;坚持结构性改革,促成经济新增长点。
2019年06期 No.274 137-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6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5 ] - 马永伟;
工匠精神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在低成本赶超战略下,我国制造业发展长期忽视工匠精神,这对当前制造业的产能过剩、供给与需求结构失衡、资金短缺、金融资本过度繁荣等问题有现实影响。工匠精神的缺失与我国传统的制造业发展模式、缺乏孕育工匠精神的社会经济制度、经济理性的过度扩张和轻视工匠精神的社会心理定势等直接相关。在当前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转换制造业发展模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制造业生产品质与强化品牌培育能力,亟需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革新社会观念、优化经济环境和构建政策机制,发挥工匠精神在制造业顺向演进中的驱动效应,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19年06期 No.274 147-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1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2 ]
- 童萍;
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自由观以四重维度立体化地呈现出来,即劳动(物质生产)和自由、交往和自由、精神生产和自由、自由个性。其中,劳动(物质生产)与自由、交往与自由体现了马克思自由观的现实性维度,精神生产与自由体现了马克思自由观的超越性维度,自由个性则是劳动(物质生产)自由、交往自由和精神自由三者统一的最高状态。这四重维度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体现了马克思不是从价值预设的"应然"之自由来解决"实然"之不自由的传统哲学思路,而是把自由放置于现实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关系来考量的历史唯物主义进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作为西方文化的承继者,不仅没有抛弃自由,而是真正地举起自由这面旗帜。
2019年06期 No.274 5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1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6 ] - 刘伟兵;
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独特价值体现在它是一部关于现代社会思想的总纲。马克思在其中论述了资本文明面带来的现代化进程,也探讨了由于资本狭隘性和内在局限性带来的现代性问题。此外,马克思还通过客观认识现代社会的发展,将现代社会看作是通往未来社会的过渡阶段,并科学预测了未来社会的特征。这一现代社会思想带来的启示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坚持基本经济制度。
2019年06期 No.274 63-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5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9 ] - 高炳亮;
马克思对生活内容作了完整、全面、深入的观照与阐述,对生活发生发展的逻辑脉络进行了深入分析,对资本异化生活和如何扬弃资本逻辑进行了科学论证,形成了内容完整、结构严密的思想体系。马克思生活观是对人类社会生活状态及未来发展的深刻反思,也是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深刻揭示,为深入批判资本主义生活方式提供了批判的武器,为人类社会追求美好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提供了科学指引。
2019年06期 No.274 7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2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郭彩霞;
空间隔离是资产阶级巩固其统治的隐性工具,它使资本主义得以"垂而不死"。资产阶级利用空间隔离策略分散和孤立无产阶级,以削弱其整体性力量;对无产阶级实施都市殖民主义策略,使其远离城市中心,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对民众进行空间规训,使人们习焉不察地接受资本主义的宰制;分化、疏离和解构无产阶级之间的联系、情感与团结性,消解其凝聚力。鉴于此,无产阶级要想获得解放,就必须了解资产阶级的空间隔离策略,努力争取空间权利,改变被压制、被剥夺的不利地位,真正实现空间正义。
2019年06期 No.274 8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7 ] - 林默彪;
近代以来进入中国的西方现代观念,在"中西古今"的视域融合中,蕴涵着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时代问题和思想光谱,展开中国现代观念演变的种种聚讼,涵化出中国现代观念的"中国化"和"中国性"的意谓。只有在这样一种视域交叠和融合的张力中,才能真正把握中国现代观念的价值和意义。观念史研究必须通过反思性的诠解,把握这些现代观念在历史和当下语境中生发出来的新的意涵,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构提供思想和话语前提。
2019年06期 No.274 155-163+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3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曹剑波;
对高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是了解中国普通大众对知识概念的理解以及归赋知识的情况的一种有效方式。调查过程分为5个阶段,历时两年,结果发现:(1)普通大众认为,"真"不是知识的构成要素,知识的5个最重要特征依次是"可传播的""有用的""成体系的""确证的"和"可信的";(2)普通大众认为,"道德知识""审美知识"和"琐碎知识"都不是真正的知识。研究调查结果后产生启示:"真"是知识的必要条件;"琐碎知识""道德知识"和"审美知识"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在对知识的认识上,知识论专家具有认知特权,普通大众应该接受知识论教育。
2019年06期 No.274 164-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 ] - 施议对;
形上词是饶宗颐提出的用词体原型以再现形而上旨意的新词体。形上词强调形上之思与向上之意,这由饶宗颐所作《六丑》《蕙兰芳引》与《玉烛新》三首词可见一斑。形上词创作的步骤与途径可分为落想、设色与定型,三者皆至关紧要,不可或缺。饶宗颐的形上词,严格遵循原唱固有型格及其韵律、节奏,并以比兴之法进行创作。晏殊、苏轼与王国维等人的创作为形上词提供了本土资源,同时也有意借鉴了意识流等现代主义创作手法。形上词的出现标志着从诗歌到哲学的提升,其所构成的模式范型可视为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这是形上词的文学史意义之所在。
2019年06期 No.274 174-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 ] - 刘荣平;
民国时期福州十才女的著作于近年来渐次整理出版,让世人了解到她们精通旧体诗词创作及多项艺事的才华。出身良好的家庭,受到很好的教育,是她们成功的基础条件。坚守旧体诗词创作并表现出一定现代性,既是她们的选择,也是何振岱指导的结果。她们中的八人被评为"修来绝世心灵",首先是由于她们终生恪守儒家传统道德,其次是由于她们对诗心始终葆有敏感之心,再次是由于她们淡泊处世的态度。十才女的修心之道在当下诗坛颇具典型意义,而她们不断相互学习与切磋,则是"诗可以群"的典型案例。
2019年06期 No.274 182-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 ] - 袁勇麟;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国门被强行打开,移民劳工、留学生、外交官开始主动或被动地大量涉足海外,成为海外华文文学发生的三股动力源,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晚清欧美华人记述以使臣日记与政府委派的考察人员日记为主,另有少量私人游记及竹枝词;民国时期的欧美华人记述虽仍有许多文学性不强、政经目的明显的考察记,但也出现了大量抒写个人观感且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学作品。这些不同时期华文记述中呈现的中西文化比较与思考、华人形象想象与批评,呈现出"他者凝视"对"自我镜像"的深深影响,并使得"自我东方化"民族话语的形成。
2019年06期 No.274 189-197+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7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0 ] - 贾颖妮;
20世纪90年代,马华新生代批评者点燃文坛战火,引爆各种论争话题,引来各路人马的激烈交锋。论争激发了马华文学的活力,提高了马华作家建构马华文学的主体自觉性。同时,频繁的论争将中国性推上风口浪尖,逆向凸显了中国文学的在场。进入21世纪,相关议题的探讨不仅在马华文坛持续发酵和深化,也引发新加坡、文莱等邻国和中国大陆的回响,促进了中国文学在海外的再度传播与深度传播。硝烟散去,矫枉过正的偏激言辞沉静为文化反思和学理探讨,华文世界开始出现多元论述共存与互动的新气象。
2019年06期 No.274 198-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4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怀昭;林丹娅;
新时期伊始,女性诗歌在张扬女性话语和女性意识旗帜方面无疑走在其它文类之前,不仅具有性别意识启蒙的前卫性,也具有诗歌文本实践的先锋性。女性意识的突显与高扬,使女性诗歌在一定程度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倾诉方式与表现形态,成为女性诗歌的主流题材,这在张扬女性意识的同时也使诗歌表现力受到一定的局限乃至僵化。21世纪以来,女性诗歌通过自觉吸纳中西方文化资源中的有益成分,获得了开阔的历史感和超越性的精神向度;"超性别"写作的圆熟和"无性别"写作的实践,也使其得以突破局限、焕发活力。
2019年06期 No.274 207-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胡明贵;
《连环套》自1944年1月至6月在柯灵主编的《万象》月刊上连载,第六期后却戛然而止,因而引发了当时闹得沸沸扬扬的"腰斩"事件。关于张爱玲"腰斩"《连环套》的原因,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里牵涉到文学史料的运用与方法问题,有必要以《连环套》"腰斩"之说为例,联系文本内外因素,探究现代文学现象与史料运用的关系及方法。
2019年06期 No.274 214-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卫垒垒;
消费和审美既有相互融合之处,也有互相矛盾之处,现代美学和后现代美学分别予以不同的判决,但各执一端。论述者涉及这一问题时往往语焉不详。消费和审美的关系可从两个方面具体分析:一是消费活动与审美活动的重叠和差异,二是消费经验与审美经验的交叉与矛盾。所谓消费和审美的融合不过是二者的重合,并非融为一体;而消费和审美的矛盾则是内在的、根本的。审美的低俗化并不是审美本身的问题,而是消费美学误将感性经验视为审美经验的结果。因此,审美的独特领域并未受到摧毁,消费所依赖的感性经验也应获得应有的关注。
2019年06期 No.274 222-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3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0 ] - 刘水林;周灵;
承运人的归责原则是承运人赔偿责任制度的重中之重,而作为运输组织形式变革的国际多式联运的承运人——多式联运经营人的归责原则,在制度设计与理论研究上均有待深入。从相关国际公约演变看,承运人归责原则总体呈现出免责事项递减化与承运人责任强化的变迁趋势,影响这一变迁的因素是当事人利益衡平、法律价值的变化,以及过错标准的变化。认知到这些变化趋势和影响变化的因素,结合我国法律中国际多式联运经营人归责原则规定的模糊和分裂现状,我国在修法中应以专门条款确定推定过错责任原则,并对免责事项和抗辩举证予以规定。
2019年06期 No.274 230-238+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4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5 ] - 李秀文;
在母子关系公司中,当子公司利益遭受侵害时,有必要赋予母公司股东越过母公司直接追究违法行为人责任的权利,并建构起行使这一权利的多重代表诉讼制度。多重代表诉讼应当适用于具有实际控制关系的母子公司中,放宽原告起诉要件的同时,明确被告的范围。为防止滥用诉讼,股东的起诉应以母公司发生实际损害为前提。
2019年06期 No.274 239-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8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3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