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学术

访问量:533013
日访问量:104

新时代新思想研究

  •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马克思主义阐释

    李国泉;

    从方法论意蕴、理论基础与实践旨向三重维度剖析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马克思主义蕴涵,有利于阐明这一问题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深层联系。坚持对立统一思维方法的要义在于厘清两对对立统一关系,在初级阶段不变与变的统一中揭示两个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在张力,在结构分析中阐释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双方的地位及依存关系。对理论基础的考察,建立在对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逻辑关系的深刻理解之上,要认清它们之间所表征的根源与特殊表现的关系,在前者对后者的决定机理中说明"为何在基本矛盾贯穿人类史的条件下主要矛盾会有不同表现"的问题。在实践旨向方面,关键是要以问题意识探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思路,即重点把握社会有机体全局发展得好不好的问题和以机会不平等为主要诱因的分配不平衡问题。

    2021年01期 No.281 36-46+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23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5 ]
  • 共享发展理念的人民主体价值意蕴

    周明明;

    共享发展理念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方略,是新的历史方位下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选择,蕴含着丰富的人民主体价值。全民共享集中凸显了共享发展理念的价值指向,确证共享理念的人民主体价值主旨;全面共享深刻阐释了共享发展理念的具体要求,生成共享理念的人民主体价值规定;共建共享突出表达了共享发展理念的实现手段,建构共享理念的人民主体价值样态;渐进共享清晰展现了共享发展理念的现实演进,指引共享理念的人民主体价值进路。

    2021年01期 No.281 4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13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4 ]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和市场的互补关系及特征

    刘儒;郭荔;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激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经过70多年的社会主义实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我国形成了"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的新型"政市"互补关系,呈现出有效市场以有为政府为先导、有为政府以有效市场为基础的"双螺旋"结构特征。新型"政市"组合模式既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又能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超越了政府和市场"二元对立"传统思维定式,实现了政府和市场关系的优化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2021年01期 No.281 6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下载次数:24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1 ]

公共管理与社会建设

  • 中国重大环保事件政策执行纠偏机制及影响因素

    魏淑艳;陈雅;

    中国环保政策执行的成效与其纠偏机制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基于秦岭别墅事件、祁连山生态破坏事件、腾格里沙漠污染事件、洞庭湖非法矮围事件等案例,借助Nvivo11质性分析软件,可探究中国环保政策执行的纠偏机制,建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模型。结果显示,媒体压力发动、地方政府执行偏差、中央压力下纠正、地方响应再纠正等因素内嵌于环保政策执行纠偏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环保政策的上下结合纠偏机制及影响因素模型。上下结合的纠偏机制对环保政策执行产生显著影响,形成了压力来源、纠偏行动、政治压力、地方顺服的传导过程,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

    2021年01期 No.281 71-84+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7K]
    [下载次数:15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1 ]
  • 积极公民何以形成:乡村建设行动中的国家与农民——以湖北、山东和湖南的五个村庄为研究对象

    邓大才;

    积极公民的形成源于多种因素,既有国家因素,也有社会因素,还有公民个人因素。通过对湖北、山东和湖南的五个村庄的经验研究发现,积极公民的形成需要自上而下的国家建设行动,也需要自下而上的农民参与行动。前者包括国家和政府对农村公共设施、产业发展等实施建设性投入,农民从中有较强的个人、家庭及共享公共设施的获得感;后者指农民参与、影响建设性行动并承担个人和社会责任。自上而下的国家建设行动和自下而上的农民参与行动是积极公民形成的重要条件,二者缺一不可,在实践中要同步、同时实施,否则难以促进公民的积极转化。

    2021年01期 No.281 85-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3K]
    [下载次数:17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11 ]
  • 我国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单元重构——兼对“自治单元下沉”论的反思

    许宝君;

    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是基层民主建设的重点之一,新时代的居民自治面临自治单元转换和重构的议题。社区作为自治单元的传统做法难以有效开展自治,自治单元下沉不一定能够实现自治,还面临着与法律制度的冲突。以社区社团为自治单元,一方面能够酝酿社会资本,再造公共空间,促进居民组织化参与,使居民自我行动起来;另一方面构建政府、社区居委会和社区社团的法团主义模式,三者相互支持,可以在现行法律和制度框架内实现自治与行政的耦合。这一变革构建了网络化、扁平化的自治结构,既具有现代化的自治导向,又可以维系国家在基层的权威。

    2021年01期 No.281 95-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8K]
    [下载次数:1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2 ]
  • 基于差异性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研究

    李佳;

    中国流动人口的差异性融合已经成为社会现实,一是通过纵向"机械团结"与横向"有机团结"实现融合;二是通过与城市的经济、文化的互构实现融合。原有的社会融合理论确立于有缺陷的预设之上,对融合的理解强调冲突及其带来的张力对社会稳定性的潜在威胁,忽视差异性存在的意义及其带来的社会收益。"后人口流动"时代,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问题的研究必须更加深入,尤其应将复杂的文化和社会差异作为融合的核心要素,更应该突破狭隘的零和博弈视域,将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理解为基于差异性基础上复杂的社会重建过程。

    2021年01期 No.281 106-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6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 ]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 大数据与实证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延续与变革

    顾燕峰;

    大数据从两个角度影响实证社会科学。从数据层面看,虽然数据量的增长没有改变传统社会科学研究中从样本推断总体的基本逻辑架构,从而并未对传统社会科学研究范式进行完全重构;但数据形式的急速扩展和数据精度的不断提升拓展了社会科学研究的议题,丰富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内容。从数据分析技术看,包括计算社会科学在内的一系列大数据算法抛开了理论和解释的必要性,专注于事物之间的相关而非因果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寻求对社会现象的预测,从而开拓了实证社会科学的预测新范式;与此同时,大数据算法与传统计量模型的融合进一步改善着因果识别的效果,从而推动着社会科学中传统理论化因果解释范式的发展。

    2021年01期 No.281 113-126+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下载次数:7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8 ]
  • 经济学实证分析方法的演进逻辑及发展新阶段

    王国成;张世国;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的裹挟下,经济学理论正从经验实证逐步迈入更为科学的后实证时代。传统经济学实证方法在基本行为假设检验、模型导入和理论创新等方面存在着局限性,特别是条件异方差、非经典分布和非参数估计等问题较难解决。根据实证分析方法演进的本质特征、内在逻辑和必然性,经济学实证分析方法的发展必然要将内生化视角纳入其中,更多地从微观行为层面出发探究非线性突变、集聚涌现等非常态市场异象。计算社会科学催生的数据科技、多主体社会模拟、互联网社会科学实验等新的方法手段,为实证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

    2021年01期 No.281 127-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9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4 ]
  • 传统遗产研究与批判性遗产研究的对立叙事与协商

    林斌;尤泽顺;

    从叙事因果关系、反转及角色设定角度解读,传统遗产研究与批判性遗产研究之间存在诸多观点冲突。传统遗产研究视遗产为被保护客体,专家为行为主体,普通大众为对立者,讲述了骑士拯救公主的英雄故事,强调"人"与"物"(遗产)的紧张关系;而批判性遗产研究则把遗产地设定为工具,个人为主体,讲述寻找自我的旅途故事,强调"人"与"物"的良性互动。与"物""人"关系相交织的,是二者对"中心"与"边缘"的讨论,体现为对西方和非西方遗产观念合法性的不同强调。尽管呈现出叙事对立,二者也开始协商如何平衡"物"与"人"之间既静态又动态的链接,以及国际与本土的对话。

    2021年01期 No.281 140-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4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4 ]

  • “剧场隐喻”中“旁观者”视角的重建——马克思的作为社会科学方法论辩证法生成之关键

    王南湜;

    "剧场隐喻"中直接出现的是"剧作者"和"剧中人",也隐含着"旁观者"视角,故这一隐喻中的三重视角及其间的关系可用来考察马克思辩证法与康德、黑格尔辩证法之异同及其超越之处。马克思一方面超越了黑格尔的无限主体,立足于人的有限性阐明了"剧中人"如何亦是"剧作者";另一方面则借助黑格尔能动性辩证法重构了康德哲学的有限的"旁观者"视角,实现了"旁观者"与作为"行动者"的"剧作者"及"剧中人"的统一,从而解决了有效改造世界何以可能之问题。从"旁观者"视角的重建所理解的马克思作为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辩证法,对于正在急切进行中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有着重大的典范性意义。

    2021年01期 No.281 1-12+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8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6 ]
  • “马克思:市民社会、资产阶级社会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笔谈

    张一兵;刘冰菁;孔伟宇;李乾坤;

    <正>主持人语:本组笔谈在MEGA2的文献基础上,直面布罗代尔"马克思从来没有使用过资本主义的概念"的挑战,详细梳理和展现了青年马克思"市民社会"的复杂话语实践的历史流变,以及后来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逐渐走向"资产阶级社会"中现实资本关系统治的批判,最终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科学认识奠定科学的资本主义批判观的历史进程。

    2021年01期 No.281 1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下载次数:23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9 ]
  • GDP含金量、省域政府财富创造能力与区域经济差异

    任保平;张倩;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代表GDP的含金量。不同省域政府财富创造能力的不同,导致区域经济增长差距长期存在。GDP含金量、省域政府财富创造能力是影响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要素。省域政府财富创造能力通过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区域分工的合理化与区域经济的共同增长对区域协调发展产生影响。从政府对经济的推动力与管控力的视角,对区域财富创造的路径进行探索,并以GDP含金量作为地区政府财富创造能力的代表指标,利用1999—2019年数据对我国省域政府财富创造能力的空间布局特征与动态演进规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区域的协调发展需要区域政府财富创造能力的支撑,提高税率或土地价格在短期内能够增加政府财富,但不利于区域长期发展。因此,应以区域经济的长期发展为出发点,以政府职能的合理履行作为推动区域协调的关键落脚点,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1年01期 No.281 148-158+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9K]
    [下载次数:4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5 ]
  • 技术集成能力对复杂装备产品性能提升的影响研究

    贺俊;李伟;宋微;

    复杂装备产品性能可以解构为建构性能、集成性能和演进性能,技术集成能力通过这三条路径来综合影响复杂装备产品性能的提升。集成商的战略整合能力是技术集成能力的核心,其通过两种途径促进复杂装备产品性能的提升:一方面,集成商对模块供应商的战略整合强化了集成商和模块供应商之间的知识交流,提升了集成商的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另一方面,战略整合改变了集成商和模块供应商的交易关系,使得集成商和模块供应商之间的利益更加一致,即模块供应商会策略性地改变模块价格以增加集成商技术集成收益,提升其性能创新激励。提升集成商战略整合能力,推动集成商和模块供应商之间的战略整合,是促进装备产品性能提升,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和核心。

    2021年01期 No.281 159-169+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排污权交易政策能否提高企业能源利用效率?

    林寿富;董小卿;

    作为市场型环境治理政策代表的排污权交易政策能否真正提高企业能源利用效率有待检验。利用2001—2017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建立双重差分模型,分别运用双重差分法和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实证检验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政策对企业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进一步地,从对照组的选择标准、政策时间节点的选取和滞后性问题等方面来检验结果的稳健性。在此基础上,分别从环境质量和环境执法力度的角度,探讨排污权交易政策对能源利用效率的异质性作用。研究发现:整体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单纯的排污权交易政策并不能显著地提升当地企业的能源利用效率,而且实证结果不随对照组选择标准的改变而改变,也未因政策时间节点的选取不同和政策的滞后性而发生变化。环境质量差和环境执法力度高的地区对排污权交易政策更敏感,对于环境质量差的高污染试点地区而言,排污权交易政策会对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并存在两年的滞后;而对于环境执法力度高的地区而言,排污权交易政策对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2021年01期 No.281 170-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19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1 ]
  • 吸收能力视角下贸易开放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陈燕翎;庄佩芬;彭建平;

    促进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全面提升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落实中央"绿色"发展理念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之义。利用SBM模型的ML指数法测算各省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基于吸收能力的视角,结合面板门槛模型对贸易开放如何影响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产品国际贸易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贸易开放的绿色技术溢出存在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水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以及农业研发投入水平四种吸收能力因素的双重门槛效应。在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水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三门槛下,贸易开放的绿色溢出效应的动态吸收能力正向调节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绿色生产率效应。但在农业研发投入水平门槛下,农产品国际贸易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关系。据此,提出优化农产品贸易结构、推进产业对接、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提高农业研发投入效率等建议。

    2021年01期 No.281 181-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15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0 ]
  • 养老服务业PPP项目运行机制构建——基于股权合作的视角

    许莲凤;

    在当前日趋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国家大力支持和发展养老服务业的PPP项目,然而却因私人部门投资热情不高陷入申报率和落地率"双低"的发展困境。对此,基于合伙契约的视角,探析私人部门对养老服务行业PPP项目投资缺乏信心的深层次原因。进而从博弈视角设计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最优股权结构,提出这一模式下双方股权合作建设的实施要点。引入股权合作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破解养老服务业PPP项目"双低"的发展困境。

    2021年01期 No.281 192-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下载次数:6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2 ]
  • 非西方国家如何建构世界文学:可能与途径

    代乐;

    近年来,关于世界文学,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学界出现了"非西方中心"的理论走向。世界文学概念在诞生之初就包含着对强势文学话语霸权的消解,具有明显的弱势文学内涵,存在着非西方文化血统。世界文学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客观存在着的作为各民族文学总和的世界文学,另一种是通过翻译建构起来的为各国读者所能感知的世界文学。和杰出的作家一样,杰出的译者也是世界文学的关键人物和世界文学价值的重要创造者。本土读者对世界文学图景的认知通常是民族文学引导的结果,世界文学在本质上是跨文明比较诗学,非西方国家对于世界文学的建构具有不容忽视的力量。

    2021年01期 No.281 202-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2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华文文学版本差异问题析论

    朱立立;林娟芳;

    华文文学存在着复杂的版本问题,作品发表或出版时间、地区不同,以及误传、翻译、作家手稿等因素均可能导致版本内容差异。从聂华苓小说《爱国奖券》二异本的比较观照、日据时期台湾文学因翻译导致的版本差异来看,华文文学版本差异问题具有复杂性和重要性,研究界应加强华文文学版本意识,促进华文文学研究的深化和学理化。

    2021年01期 No.281 210-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0 ]
  • 文化、空间与被译介的现代性:以严复《天演论》为例

    林继红;

    空间是一种文化建构,不同的文化领域利用空间的文化符号性和象征性以表达各自的文化意蕴。严复《天演论》中"优胜劣汰""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等构建的文化空间想象,引发了晚清志士强烈的空间危机感和救亡图存的使命感,激发了民族国家的危机意识。审视"空间"与"中国现代性"的关联,以此界定被译介的现代性所呈现的文化空间意义,及其赋予空间的生命意蕴和文化内涵,也反映了中国文化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2021年01期 No.281 221-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4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跨文化视角下莎士比亚戏剧中国行——以1980年后《麦克白》戏曲改编为例

    李丹;

    19世纪末,莎士比亚的作品开始传播到中国,此后各种形式的改编作品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用中国传统戏曲编演莎剧发展到今天已具有较大影响,其中以《麦克白》的戏曲改编剧《欲望城国》《血手记》《马龙将军》等为跨文化演绎代表。它们将中国传统戏曲与现代戏剧表演创造性融合,在主题内涵和表演形式方面均作了改编和创新;在延续中国戏曲重视行当与程式表演传统的同时,积极汲取西方戏剧理论重塑人物形象。《麦克白》的戏曲改编既是舞台呈现的跨界,也是文化形态的跨界,为中国戏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2021年01期 No.281 228-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6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互联网时代刑法解释的二元限度模式

    李谦;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对网络违法行为未优先考察其他部门法的规制效果和模糊刑法明确性的边界而正被过度认定为犯罪。为有效应对这一局面,应当构建互联网时代刑法解释的二元限度模式。其中,外在限度立足于结构功能主义的应用,考察网络行业规范、宪法规范和其他法律规范的调整范围,初步划定刑法解释的限度。内在限度立足于同类规则的推广,比较网络客观违法的行为方式、行为对象、行为场所和行为情节与刑法客观构成要件要素的关联性,最终确立刑法解释的限度。

    2021年01期 No.281 236-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4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7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