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梦;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既有实践基础,也有理论支撑。大革命失败后,为回答"中国向何处去"的迫切问题,马克思主义者对唯物史观的阐释呈现出革命化的特点。这种新的阐释趋向通过唯物史观阐释学人的学术活动与理论成果,影响了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思想。毛泽东将这些思想观点内化,立足中国实际,形成和发展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021年02期 No.282 27-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8K] [下载次数:4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8 ] - 孙洁民;
实证科学和唯物辩证法是理解唯物史观的重要概念,关于二者关系的争论几乎贯穿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但理论争鸣反而强化了实证科学与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哲学语汇中的实证科学与唯物辩证法,根本上是理解唯物史观的方法论革命和方法论内核。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吸收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合理成分,通过方法论革命创立唯物史观。现实的社会历史是唯物史观的立足地,实证科学和唯物辩证法构成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内核:一方面,唯物史观以经验事实为基础,通过科学抽象把握现象背后的规律;另一方面,唯物史观从方法论层面"倒置"黑格尔辩证法,以科学理论和经验事实为依据揭示自然、历史和认识的辩证性质。方法论革命使唯物史观摆脱思辨而获得彻底的革命性,在科学认识社会历史的基础上为无产阶级提供了新哲学。唯物史观既不是实证主义,也不是追求某种至高存在的思辨哲学,更不是对二者的调和。
2021年02期 No.282 36-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8K] [下载次数:8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1 ] - 王雪;张盾;
对资本权力的批判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非常重要的政治问题。资本是一种规训劳动者主体性的力量,其从时间和空间双重维度将劳动主体重塑为"经济上有用且政治上无害"的柔顺个体,使之成为资本主义经济与政治的人力资源基础。这一规训机制具体实现为资本规训权力与时间和空间的双重同构。在时间维度,这一同构表现为资本权力对时间的侵蚀,以"工作日""时间表"的形式占据人的生命活动,使时间成为吸纳和榨取人类精神劳动的媒介;在空间维度,这一同构表现为资本权力与空间的糅合,资本将触角从以工厂为代表的封闭空间扩展到以城市为代表的开放空间,以隐秘的剥削性开启了从肉体规训到精神物化的范式转换。资本与时间、空间的同构,使资本对人的规训发展为一种政治权力,结果使劳动主体丧失了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成为机器的附属物,最后以产业后备军的形式成为资本权力宰制下的"赤裸生命"。
2021年02期 No.282 47-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9K] [下载次数:8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2 ] - 刘艳红;
为更好地践行实质刑法三部曲的理念,必须对其整体思维加以分析。面对刑法规范中成文或不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尤其是后者)需要补充解释的情形,应基于古典法哲学的理性主义以及经典罪刑法定原则的处罚值得处罚的行为之实质侧面,建立以客观构成要件违法性与主观构成要件有责性的实质二阶层的犯罪论体系。同时,对刑法规范予以实质解释,并以此避免"无罪之罚"现象的出现,通过形式入罪和实质出罪,建构形式上"有罪不一定罚"的出罪通道,从而充分实现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
2021年02期 No.282 56-68+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2K] [下载次数:9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5 ] - 张牧君;
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是我国进行全面改革开放的最新试验。海南具有全面封关和进行试验的特殊优势,最适合建立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从中国香港、鹿特丹、新加坡和迪拜的建设经验来看,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自由贸易港一般需要通过建设国际级海港和空港从而形成实体贸易与交易中心,再发展服务贸易形成新的产业中心,最后在港城高度一体化的条件下实现现代化、城市化和国际化。海南自由贸易港要实现其建设目标,将面临国际经济环境多变、竞争压力、"弯道超车"和时间限制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海南自由贸易港法"应当对自由贸易港的概念及其法律地位加以明确规定,在此基础上对海南进行充分授权,并处理好其与国内、国际规则的关系。
2021年02期 No.282 69-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8K] [下载次数:7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7 ] - 刘志彪;
需求侧改革是从提高有效需求出发,用改革需求形成机制、调控机制、供需结构匹配以及放松需求限制等办法,推进扩大内需战略,纠正需求结构扭曲,提高需求与供给的适配性,提高经济增长潜力和运行效率。需求侧改革有利于超大规模市场建设,有利于完善市场功能,形成全国统一市场,有利于改善国内大循环中严重扭曲的结构问题,加速推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需求侧改革必然会触动各方面的刚性利益,因此,需求侧改革的难度不亚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改革优先次序和权重上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可以从提高居民的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改变政府职能、纠正某些公共服务领域市场取向改革过度的做法等方面做起。
2021年02期 No.282 79-85+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2K] [下载次数:8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7 ] - 周小亮;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立足中国自身发展阶段与条件的新判断,并依据我国经济社会矛盾与全球外部环境的新变化所作出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抉择。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应以生产方式为理论逻辑基础,依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时代要求,科学阐释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生产技术条件与社会条件,探索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社会生产形式与劳动交换或资源配置方式,完善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生产制度与生产关系。从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来看,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社会总生产或再生产各环节的系统性变革,其核心问题是要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即打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环节,形成一个动力充沛、内部协调、循环通畅的社会再生产体系。从未来发展方式的态势来看,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应从体现现代经济体系建设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本质特征的包容性绿色发展中去拓展发展新思路。
2021年02期 No.282 86-96+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0K] [下载次数:10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24 ] - 李平;陈星星;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新能源产业前景广阔,"十四五"期间有望加速迈进。新能源资源能否得到更合理的配置,全要素生产率如何变化,其驱动因素又具有何种特征,都对未来新能源的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中国新能源企业数增加近40倍,新能源行业规模迅速扩张,技术效率值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M"形趋势。中国新能源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变化呈现相反趋势,技术进步变化对新能源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高于技术效率变化,新能源企业技术尚未达到生产前沿面。从新能源全要素生产率的驱动因素看,工业增加值与开放程度对新能源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显著为正,研发投入和政府规模对新能源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显著为负,外商直接投资和城镇化水平均对新能源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不显著。
2021年02期 No.282 97-110+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9K] [下载次数:5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5 ] - 许培源;姚尧;
交通基础设施联通是实现"一带一路"愿景的基础支撑。依托"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在建的和规划中的基础设施项目,构造六大经济走廊交通基础设施联通的运输成本消减指数,再以此作为政策冲击变量,运用GTAP模型模拟预测各经济走廊在建项目完成、所有项目都完成的经济效应。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但差异悬殊;交通设施联通度提升的运输成本消减指数也有所差异;各经济走廊交通基础设施联通将大幅促进中国和沿线国家的经济、贸易及国民福利增长,且六大经济走廊设施联通同步推进产生的经贸、福利效应更为显著;各个经济走廊的交通设施联通中,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的经济效应最大,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只有在规划中的项目均建成后才会明显受益。尽管美国等域外国家会因为"亚欧大陆"互联互通而利益受损,但世界总体福利仍会有显著提升。
2021年02期 No.282 111-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0K] [下载次数:8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9 ] - 王燕武;李文溥;郑建清;
经济服务化正在成为中国经济结构演变的主导趋势。从生产层面,这种变化体现为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稳步提升;从消费层面,则表现为居民科教文卫等有助于增进人力资本的现代服务品支出加速增长。因此,理论上,经济服务化可以提升人力资本增进型消费,加快人力资本积累,进而带动经济增长。然而,受制于人力资本部门的低效率,当前中国人力资本增进型消费的人力资本积累效应较弱,不足以抵消劳动力减少造成的负向冲击。经济服务化是由中国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之后,居民需求结构发生升级转换所决定的,其趋势不可逆转。决策部门应顺应居民消费结构转换的大趋势,全面深化改革,提高现代服务品供给效率,改善人力资本部门效率,形成增长新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
2021年02期 No.282 124-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9K] [下载次数:5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9 ] - 黄志刚;傅传锐;
智力资本是新经济时代的战略性资源。利用福州大学智力资本信息披露指数(ICDIF ZU)对2020年福建省A股上市公司智力资本信息披露的水平进行测度、评级与比较分析,并构建智力资本信息披露价值成分股票指数(ICD30股指),可考察智力资本信息在资本市场上的动态定价能力。研究表明:当前福建上市公司的智力资本信息披露水平总体不高,不同公司间的披露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上市公司对结构资本信息的披露多于人力资本信息,集中于监管政策强制性要求披露的项目,自愿性披露少。智力资本信息披露水平还与企业产权性质、财务和治理特征以及行业特征密切相关,且评级在C级及以上的公司大部分分布在厦门、福州与泉州三地。此外,ICD30股指较为稳定地跑赢沪深300指数与福建板块指数,这说明智力资本信息已经成为重要的资产定价因子。
2021年02期 No.282 135-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9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4 ] - 陈心颖;陈明森;王相林;
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链升级是产业升级的两大内容,前者多源于资本转移的外生性经济增长,后者则源于技术进步的内生性经济增长,更接近产业升级本质。21世纪以来福建省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呈现逆转现象,即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不断上升,而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逐步下降。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产业基础结构的非均衡性导致传统优势产业链现代化程度远远高于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在发挥福建省传统产业比较优势的同时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链现代化,是福建省克服产业结构逆转趋势、全面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因应之策。
2021年02期 No.282 14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9K] [下载次数:9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3 ] - 黄克剑;
庄子所言"物谓之而然",此"物"之"然"并不存在于人"谓之"之外,而"谓之"即是"物论"。齐"物"之契机在于齐人的"谓之"或齐其"物论",除却这样的齐"物论"并不存在另一条齐"物"的路径。《齐物论》由"照之于天"而明"丧我"之旨,其多设譬以言:"天籁"以声之所发设譬,"天钧"以形之所塑设譬,"天府"以府之所藏设譬,"天倪"以端倪之隐显设譬。如此设譬以喻人"丧"(忘)其"我",乃在于诱导人"入于天"(化之于自然)。"照之于天"以"丧我",必至因任于天(自然)而"忘乎物",而"忘乎物"的极致是"未始有物"。"物"不可能在未"丧我"时独忘,"我"也不可能在未"忘物"时独"丧";"物化"诚然是"忘乎物",却也意味着"丧我"或"忘"乎"我",因此其适可恰切地理解为入于自然大化之境而"物""我"双忘。庄子学说以"逍遥"之"游"为终极导向,而以忘乎"物""我"的"齐‘物论’"而"齐物"为达于此虚灵的真实之境的不二蹊径。人"应于化而解于物"而有"游",唯此"游"乃称得上"逍遥游"。
2021年02期 No.282 177-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8K] [下载次数:4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 冯春晖;
《庄子·齐物论》"啮缺问乎王倪"寓言中所谓无"正处""正味""正色"或无同一之"是",是对"诸处""诸味""诸色"与"诸是"的简别与区分;而真正为庄子所称述的"道通为一"之境,是对此简别与区分的一种超越。"知"与"言"相互关联,由王倪三答"吾恶乎知之"之旨趣以至"至人神矣"的致思理路,略可领会庄子之学的神致:世界本浑然为一,而人为之"言"却改变了其浑朴面目;唯有齐其"物论",方可达于万物齐一("齐物")之境;唯有"齐物",方可泯除物物、物我之别而彼此"无所待";唯有"无所待",方可达于"逍遥游"之境;而唯此"逍遥游"之境,方可称得上"至乐"。
2021年02期 No.282 191-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1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5 ] - 李元骏;
对《齐物论》"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历来主要有两类解释。其一以"言"为世俗言语,认为此句意指言语导致了畛分的出现;其二以"言"为"至言",将"为是"理解为"只因执了一个‘是’字"云云。后一类解释对"为是"的理解,不符合先秦时的语词用法。且该句上承"一与言为二"之语,考察其语脉,应将此句之"言"理解为世俗言语,不宜将其视作"至言"。
2021年02期 No.282 199-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3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时世平;
《汉文学史纲要》是1926年鲁迅在厦门大学担任中国文学史课程教学任务时所撰的讲义,其第一篇"自文字至文章"虽仅有2200多字,但内涵丰富,对于语言文字问题作了提纲挈领的精辟阐述。通过《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自文字至文章",鲁迅打破了文字的神圣论,探讨了文学的起源等问题,为科学地认识汉字、使用汉字以及现代汉语文学语言变革指点迷津,由此对于书面语和口语、文言和白话也就有了一个提纲挈领的思路。而且,在言文一致的讨论基础上,鲁迅重申了文章的思想表达必须要通过文学修辞来间接地传达,以"美"熏刺人心。作为学者的鲁迅的缜密扎实的学术研究,与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决绝言论,都是为了摆脱传统桎梏,实现个人、民族和文学的现代转型。
2021年02期 No.282 205-213+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3K] [下载次数:3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 郑晓岚;
对"少年"的发现与重视,是近代中国的重要文化现象。生理学意义上,"少年"是一个年龄范畴;政治文化意义上,"少年"是一个政治、思想、社会、文化等不同话语建构的体系,被赋予"希望""冒险""尚力""革新""独立""自由"等修辞语义,成为清末民初特有的文化符号,与西方近代、中国古代"少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林译《鲁滨孙飘流记》言说全新的少年形象,参与清末民初文化语境中"少年"的修辞语义生成与理解。清末民初有识之士通过理论论述、文学书写、社会活动等方式,建构少年形象和少年话语,弘扬尚力美学,驱动国民精神重塑,也影响了整个民族的生存哲学。
2021年02期 No.282 214-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3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张丽娟;程国赋;
宋代确立的"以剧论诗文"之批评方法表现为两条路径:其一为文人从戏剧的结构安排与诙谐风格等介入诗文写作,其二为理学群体以戏剧"教化之失"来匡正诗文创作之"骨气"。通过对这两种相悖应用的考察可以发现,戏剧以其无功利性渗透进诗文批评之中,加强了戏剧审美理论的认识与实践基础。"以剧论诗文"作为文体互鉴与融通的产物,也潜在着促进戏剧认知、呈现戏剧历史、指导戏剧发展的意义。
2021年02期 No.282 224-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8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3 ] - 刘巍;
文学批评类微信公众号因其选择立场、参与性和传递性实践、与读者的协商及共存样态等优势,成为读者最容易抵达文学批评的新方式。文评公号通过建构开放且细化的时空模式将社会关系重组,脱域在空间上将文章写作与发表的动态过程发展为多对多的立体几何传播,在时间上将信息资源整合。时空脱域导致了社会关系的脱域,又导致了主体的重新"赋权",但这"赋权"是以新媒体的规定性和关联性为前提的。从批评的概念、功能和接受方式上看,文评公号的繁盛带给文学及文学批评的生机大于危机,文学及当代文学批评不会被终结,而是一项未完成的设计。
2021年02期 No.282 232-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0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7 ] - 皇甫晓涛;黄瑚;
人工智能所催生的程序化创意颠覆了传统广告创意的核心逻辑,对广告创意生态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广告形态与媒介技术的关系演变历史来看,广告形态的每一次变革都离不开广告创意人与媒介技术的共生作用,但作为广告创意主体的广告创意人对媒介技术的态度却在不同阶段有不同表现,从质疑、排斥甚至拒绝再到接受共生。新技术的发展及其将在未来广告创意领域发挥的重要作用,促使广告创意人重新思考和适应其自身在未来智能广告创意生态中的位置,着力推动人类智慧在其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发挥广告创意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双重优势,实现新技术背景下的智能创意升级及价值理性回归。
2021年02期 No.282 240-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2K] [下载次数:6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5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