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康之;
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失的因素,而在工业社会中,却又是人们经常抱怨的话题。的确,在工业社会低度复杂性和低度不确定性条件下,有完善的规则体系对人的行为和行动作出规范,就可以实现社会的良序运行。可是,在人类陷入风险社会后,在社会呈现出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时,任何缺失了道德的行为和行动都可能是有害的。就道德的生成而言,也许在农业社会中可以将其纳入到自然主义的解释框架中;而在工业社会,虽然哈耶克在批评理性的滥用时指出道德不是设计的结果,但启蒙思想却为工业社会的个人主义道德生成开拓出了一个巨大的空间。总的说来,工业社会的认识论思维排斥了道德,而风险社会及其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条件下的直觉、直观的认知方式则为道德的重构提供了认知基础。
2022年01期 No.287 127-137+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5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向玉琼;
20世纪后半期,人类社会整体进入风险社会中。延续了之前工业社会决策技术化的思路,风险社会也强调技术知识在决策过程中的应用。但是,技术知识无法穷尽风险的完整内涵且陷入应用困境,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高度复杂性与高度不确定因素,要求决策知识类型发生变化并推动知识生产体系的变迁。具体来说,除了技术知识之外,包括政治知识、社会知识以及个人知识等都成为风险社会中决策知识的重要构成,这些知识由于具有实践导向可被纳入经验知识的范畴。技术知识与经验知识相互补充,形成了决策过程中的完整知识体系。决策知识类型多元化,带来了多阶段、多主体、多渠道、多时长的知识生产模式。
2022年01期 No.287 138-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5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陈满琪;
流动人口的居住流动意愿是判断流动人口心理融入的关键指标,能否心理融入最典型的表现是人际关系网络建立的难易,也就是关系流动性的高低。分析2017年中国社会心态大调查数据可发现,结构性特点和关系流动性对居住流动意愿有一定影响;对比两者对居住流动意愿的影响程度大小,可获得影响居住流动意愿的关键因素。居住在别墅区的个体、家庭总收入较高、年龄较轻、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个体居住流动意愿最强。关系流动性对居住流动意愿的解释力最大,关系流动性越高,居住流动意愿越弱。因此,从在流入地建立人际关系网络和提高市民化能力两方面着手,可提高居住流动意愿。
2022年01期 No.287 149-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4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程玥;朱冬亮;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变革实践过程中,出现了由返乡精英主导组织实施的集体林地"再集体化"流转经营新形式,这是农村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集体股份合作经营制。返乡精英裹挟着资金、市场信息、人力资本等优势,组织推动家乡林地"再集体化"流转,由此形成的人、地关系重组不仅改变了集体林改"分林到户"后形成的细碎化家庭经营形式,提升了林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同时也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发展。个体理性、乡村弱社会与政府项目资源输入,成为促进返乡精英参与家乡林地"再集体化"流转和参与村治的内外驱动力,乡村治理因而出现了新的"政经合一"的特征,提升了村治的整体效能。
2022年01期 No.287 161-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4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蒋永穆;豆小磊;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步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从理论上构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指标评价体系,对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具有重要意义。构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指标体系,须立足于既有文献,从理论逻辑上厘清指标构建的基础、目的、原则、依据和标准,为构建人民性、共享性、发展性和安全性四大指标维度提供基本理论依据。构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指标体系将有助于全方位多层面回应共同富裕的现实和理论要求,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的认识。
2022年01期 No.287 36-4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6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9 ] |[阅读次数:1 ] - 万海远;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需要明确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澄清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细化推进共同富裕的行动方案。结合对共同富裕的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共同富裕的理解,归纳推进共同富裕出现的新情况,指出新发展阶段推进共同富裕面临的新挑战。在此基础上,瞄准当前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矛盾,总结中国特色共同富裕的关键问题,提炼下一步推进共同富裕要把握的几对关系,从而为更好实现共同富裕远景目标提供政策建议。
2022年01期 No.287 4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49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8 ] |[阅读次数:0 ] - 袁航;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在新发展阶段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部分突出强调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基于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的视域,立足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历史伟业,从正义价值的角度分析新发展阶段的共同富裕目标,有助于廓清共同富裕的规范性内涵,在全面掌握理论依据和考察现实条件的基础上探索价值分配的正义标准,并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兼顾理论创新的需要和实践路径的可能。
2022年01期 No.287 57-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16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吴雨星;
在弱人工智能时代,智能机器大量替代人类劳动,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造成了冲击。有人提出将弱人工智能设定为劳动者,从而与人类劳动一样生产价值,企图构建资本逻辑下弱人工智能的永续生产方式。但是依据马克思剩余价值论与唯物史观分析可知:一是从正面论证上,弱人工智能时代仍然适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二是从反面辩驳上,弱人工智能不能视为劳动者,其生产活动不是劳动,其产品也不能产生价值;三是从外延辩驳上,将弱人工智能视为劳动者,背离了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替代的社会发展规律,模糊了劳动主体,否定了人的主体性,混淆了劳动价值与效用价值,并使人类劳动始终作为谋生的主要手段而存在。因此,要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下构建弱人工智能作为非劳动者,服务于人类的路径。
2022年01期 No.287 66-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2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何文苑;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近代以来的哲学基本问题。哈贝马斯与布兰顿的直接交锋显现了处理这一问题的困难。他们从交互主体出发来把握世界,前者继承了康德的分离立场,后者从黑格尔的整体思想中汲取理论资源。二者虽然在概念、知觉与世界,交互主体内的人称视角,事实与规范等主题上冲突重重,但最终不可避免地在概念化世界的理论根基上走向一致,这意味着思维吞没了存在。如何妥善处理思维与存在这个近代以来的关键问题,仍然是一项未竟的事业。
2022年01期 No.287 75-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6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徐勇;张慧慧;
法律作为上层建筑的部分,产生于经济社会基础之上并为经济社会服务。由社会大分工造成的传统中国是典型的农业社会,一家一户的家户制是其突出特征,由此决定了传统中国法律的家户性。这包括维护家长的权力和地位,强化家户成员孝老爱亲的人伦情感,注重家户成员间的相互责任,以户籍制度巩固和维护家户制度,注重发挥家户自我调节功能,国家法律不轻易介入家庭事务等。近代社会以来,传统中国法律的家户性得到根本性改造,现代法律具有个体化的特性。在个体化趋势日益猛烈的当下,有必要重新认识传统中国法律的家户性,并从中发掘当代价值。
2022年01期 No.287 109-116+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8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何勇;
事先知情同意程序是《巴塞尔公约》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的核心制度,其中,"事先"意味着在事先通知和事先审查层面进行国际合作和预防人身与环境损害,"知情"则是为了评估废物处置能力和资料交流,"同意"主要体现在尊重国家主权与优先考虑发展中国家,以及禁止转嫁污染两个方面。目前,以《巴塞尔公约》为基础的事先知情同意程序存在着废物信息披露力度不够、废物处置能力评估不足和赔偿责任空白的缺点,需要通过建立废物清单跟踪机制、设立废物处置许可机构,以及完善赔偿责任相关规定并尽快促成赔偿责任议定书生效等方式进一步加以完善。
2022年01期 No.287 117-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4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陈爱贞;闫中晓;
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是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中促进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机制。出口强度能够反映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依赖程度,然而,基于城市层面的出口强度增大在总体上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没有显著性的影响,但不同模式的出口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则有异质性的影响。具体来看,一般贸易出口强度增大会降低行业间资源错配进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创新能力提高能增强该正向作用机制;加工贸易出口强度增大会加剧行业内资源错配进而抑制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创新能力提高能削弱该负向作用机制。下一阶段,产业结构升级需要重视推进国内大市场统一以充分发挥母国市场效应,还应该着力于贸易结构升级和城市创新能力提升以更好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
2022年01期 No.287 170-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10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杨文凤;林卿;
海岛特殊的地理环境赋予了海岛发展循环经济的独特优势,但海岛经济资源的稀缺性与产业空间的局限性制约了海岛循环经济的持续发展。海岛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海岛生态产业链不断升级完善的过程。在当前"双碳"目标压力下,海岛循环经济的升级成为实现海岛绿色发展的重要路径。从生态经济演化视角看,目前我国海岛循环经济基本采用大、中、小三个层次的循环模式。在当前世界资源越来越紧缺的环境背景下,分析海岛循环经济的物质能量循环情况,总结目前海岛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探索海岛循环经济升级路径具有重要意义。要实现海岛循环经济升级,需着眼全球产业链,寻求海陆联动、岛链合作路径,突破传统的"孤岛"模式,建立目标合一的命运共同体,以在更大圈层内实现物质能量循环。
2022年01期 No.287 182-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下载次数:7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罗昌财;沈建祥;
健全省级以下财政体制,增强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是我国建立现代财税体制,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现有的财政分权体制对地方公共服务供给的影响程度,需通过实证研究加以检验。在我国现行的财政分权体制下,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主要由地级市提供,与省级行政区相比,同质化程度更高、竞争更为激烈、空间互动性更强。空间杜宾模型(SDM)是检验地级市政府公共支出空间交互行为的理想方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现行的财政分权体制不利于地方公共服务供给效率的提高;周边地区的供给效率会对本地区产生正向影响。因此,提高地方公共服务供给效率需从财政体制层面着手,科学划分中央和地方的支出责任;充分发挥主要城市公共服务供给高效率的示范效应和激励作用;因地制宜,分地区实施差别政策。
2022年01期 No.287 191-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2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王一川;
考察跨文化学中的文化集美问题,有助于把握本文化在与异文化的相互接触中如何处理多元文化之美这一难题。文化集美不是要求把众多不同文化之美融合为一体或实现同一,而是承认它们各有其独立价值,只是让它们集束起来但又同时保持各自的独立性。之所以出现文化集美现象而非走向文化美的同一性,其根源就在于世间万物本来就存在差异而时常违背、抵制或拒绝同一性。文化集美可以表现为民族国家文化美之集美、族群文化美之集美、结构型文化美之集美、社会型文化美之集美、趣味型文化美之集美等五个层面,同时有着沟而通、异而承、人顺天、异趋同、异和异等多条路径。文化集美之展开也有着美己律、美人律和美集律等多种可能性,进而走向美美集束与美美异和。
2022年01期 No.287 201-211+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3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林琼;
标准舞由原生态标准舞向现代性标准舞衍化而成。原生态标准舞的身体范式以宗教展演的身体空间、政治显耀的身份象征、社交媒介的身体礼仪、底层叙事的身体语言充当着西方国家的社会镜像;现代性标准舞则追随英国引领的国际标准,以制式化的技术元素反映出英国社会的价值取向与审美认同。在标准舞社会镜像与审美认同演进过程中,人所形塑的文化环境、人的文化价值观和理性选择行为成为这种文化机制的重要构成元素,且它们之间体现了互融共生互惠的关系。不管是作为一种社会镜像而被人们所使用,还是作为满足群体审美需要而存在,标准舞都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并服务于人的需要。
2022年01期 No.287 212-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4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夏晓虹;
秋瑾早年生活史料缺失严重,亲友忆述亦多有矛盾或语焉不详,造成从其出生伊始,每一生平细节几乎均有争议的奇特景观。因婚嫁前的秋瑾行踪实系于祖父与父亲的宦游经历,故依据晚清《京报》中载录的具有明确时间线索的官方文书,并结合其他史料进行考辨,可以还原并确认秋瑾的出生地以及赴台、入湘之年,为此三大关目做一定案。
2022年01期 No.287 220-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7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祁志祥;
"天人关系"是周代思想界思考论辩的重要问题。周代的天、人之辩既包括神、人之辩,又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周代的天人之辩从"尊天敬神""以人法天"出发,发展到神人并尊、天人并尊,最终发展到否认鬼神的作用,降低"天时地利"的地位,肯定"吉凶由人",主张"贵人先人"。在"天人感应"与"天人相分"、"以人法天"与"以人定天"的互动建构中,周代的"天人合一"完成了向"以人为本"的转变。周代天人之辩中体现的"人本"倾向,使得葛兆光的殷周文化一体论以及赵法生的周代伦理宗教"天民平衡"的新论不攻自破。
2022年01期 No.287 226-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4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胡远远;
"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要素。庄子的"象"本体观,指以道生万物、万物复归于道的哲学观为基础,以"象"为万物之所"出"和万物之所"入"的本然存在。庄子的"象"方法论,表现在它通过"三言"立象尽意,寓思辨于形象,言抽象以具体,使哲学理念得以感性呈现的过程。在构象方式上,庄子以物观物的审美观照法、纯粹直觉的感知方式和譬喻象征的具体手法,实现了超越现象世界本身,达到透视"道"这一本体的认知和审美的目的,使其美学具有深刻的哲学意味。同时,庄子以审美内在超越为旨归,提出"言象之表"和"无竟"的概念,二者以虚通、物我两化为主要特征,在意义传达上具有无限性和超越性,是"境""意境"观发生的滥觞。概言之,庄子"象"观念的本体性和方法论意义,及其相关的"道""形""言""意""境"等问题,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向美学转向的路径,是中国传统美学范畴发生的重要源头。
2022年01期 No.287 237-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6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