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学术

新时代新思想研究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华文化的创造性升华

    孟鑫;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传承和创新了中华文化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道德观念、行为规范等思想精华,融合和提升了中华文化关注整体、善于辩证、崇尚务实、长于变通等思维方式,认同和彰显了中华文化天下大同、天人合一、和合为上等价值理念,形成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成果,实现了对中华文化的创造性升华。这一思想在传承创新中华文化中坚持了传承与创新相统一、本来与外来相统一、认知与践行相统一的原则,为新时代更好地传承创新中华文化,实现对中华文化的赓续升华提供了行动遵循和理论指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2022年04期 No.290 1-11+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5K]
    [下载次数:29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 ]
  • 习近平总书记哲学思维在福建的孕育与实践——以“3820”战略工程为切入点

    王立胜;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在领导当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坚持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展现了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和深邃的哲学智慧,这在《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3820”战略工程)制定和实施中得到生动体现。习近平同志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运用系统观念、坚持走独立自主发展道路、坚持在洞察时代大势中把握历史主动,科学谋划和系统推进“3820”战略工程,使之成为适应人民群众要求、满足人民群众期待、指导本地发展的科学规划和宏伟蓝图。在制定和推进“3820”战略工程具体实践中所蕴含的哲学思维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论述的思想先声。

    2022年04期 No.290 1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4K]
    [下载次数:10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以生命与生态一体化安全构建人类安全共同体

    方世南;

    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人类生命危机,与以气候变化为主要表现的全球性生态危机交织叠加,使人类安全问题愈益呈现出更加严峻性、复杂性、不确定性和总体性的态势,也充分说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突出地表现为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将生命安全与生态安全紧密结合一体化并予以系统谋划和实践,是构建人类安全共同体并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的一项极其重大的历史任务。深刻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蕴涵的生命安全与生态安全一体化安全关系,以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理念以及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指导,自觉将生命安全与生态安全有机联结,用二者形成的总体性安全之力夯实我国国家安全基石,同时以胸怀天下的视野着眼于促进世界安危与共,以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目标构建人类安全共同体,实现与每个国家、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有着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022年04期 No.290 2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2K]
    [下载次数:6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价值抉择

    张云飞;李娜;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方向和基本特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了以生态共有、生态共建、生态共治、生态共享为主要内容的人民性生态价值取向,超越了西方一切绿色思潮,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指明了价值方向。今天,促进人力资源的长期绿色均衡发展、保障脱贫人口的长期可持续生计、维护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健康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应成为落实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人民性价值取向的重要任务。

    2022年04期 No.290 3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6K]
    [下载次数:29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公共管理与社会建设

  • 中国非正式治理的兴起:村民理(议)事会的政治起源

    邓大才;

    21世纪初期有些地方开始在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制度之外,创建村民理事会与议事会等组织、制度和机构,实施非正式治理,以解决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制度无法有效运转和功能性约束的难题。理(议)事会等非正式治理主要源于地方政府和官员的治理意识和民主理念,是定向公共财政投入与分配的合法性要求,以及供需理性对接和有效建设的产物。理(议)事会的治理具有非正式性,其非正式性中又有着一定的正式性和浓厚的中国性。非正式治理有着重要的替代性、补充性、民主性等价值和功能,但是也有着非持续性、可操纵性等限度。

    2022年04期 No.290 84-96+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9K]
    [下载次数:13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智慧政府的认知迷思、内在意蕴与建设进路

    朱仁显;樊山峰;

    当前对智慧政府的理解过于强调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这种对技术的推崇容易导致主体、工具、过程三大认知迷思。本质而言,智慧政府在主体、工具以及过程层面上,应当内在地包涵着如下意蕴:在主体层面,凸显人的智慧与技术的智能;在工具层面,将技术性与社会性并重;在过程层面,强调实质效果与价值关怀。智慧政府的建设要避免以技术应用为核心的实践进路,努力建构以政府的目标和需求为逻辑起点、以技术与组织的互构为运转关键、以人的素质提升为效能创造的源泉、以健全的制度机制保障结果实现的智慧政府运行体系,最终在合理平衡治理实践和技术工具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实现技术与价值的统一。

    2022年04期 No.290 97-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1K]
    [下载次数:12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新时代推进地方治理现代化的人民政协探索——以福建“政协大省”实践为中心

    姚庐清;张宸珲;

    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的确立,对人民政协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在理论层面上,治理现代化与人民政协的理论联系与实践耦合,为人民政协参与和推动地方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学理支撑。从地方实践来看,福建为推进“政协大省”在“大党建、大凝聚、大协商”方面的创新实践,是完善地方治理目标、组织、政策体系的有益探索。这一实践取得的初步成效与治理目标实现度、社会共识凝聚度、社会需要满足度的地方治理能力现代化衡量向度相符合。为进一步开辟“中国之治”的重要制度设计和独特治理平台提供地方探索,人民政协推进地方治理现代化亟须从观念、技术、机构三个层面,提高治理主体的认可度,提升治理途径的时效性,推进治理结构的科学化。

    2022年04期 No.290 106-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3K]
    [下载次数:6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迈向一种兼具整全性与规范性的多元现代性——基于艾森斯塔特多元现代性论说的分析

    孙国东;

    作为亨廷顿“文明冲突论”和福山“历史终结论”之外关于现代化的第三种理论视野,艾森斯塔特的“多元现代性”论说可以为非西方社会探求适合自己的“他种现代性”道路提供理论依据。该论说从现代性内在的人之能动性和“强烈反身性”、社会进化中的“精英功能”及“轴心文明”之超越秩序的历史延续性等方面入手,对多元现代性进行了宗教社会学和历史社会学的理论奠基,但亦被认为消解了现代性的规范性内涵。一种真正适合中国情境的多元现代性理论,应当既能保有现代性的规范性内涵,亦能确保现代性实现形态的多元性具有统合价值、制度和实践层面的整全性。

    2022年04期 No.290 113-123+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4K]
    [下载次数:5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新型现代性视域下本质论问题的历史反思与理论构想

    高远;高飞乐;

    两千多年来,西方哲学在古代、近代、现代三个历史阶段,相继于本体论、认识论、语言哲学三个研究领域围绕“本质”问题的所有论争,基本上可以归纳为赞同本质论、反对本质论、虚化本质论三种类型的观点。三种类型观点的论者都为各自观点的合理性进行了论证和辩护,但是三者存在理论的片面性和历史的局限性也是显然的。在对此进行评析和反思的基础上,从新型现代性的理论视域尝试性地提出“多重本质论”的构想,分别从事物本质的结构形态、生成过程和基本属性三个方面阐释新现代性本质论的内涵,并且对其理论依据和思想渊源进行探讨。

    2022年04期 No.290 124-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4K]
    [下载次数:3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哲学基础——以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为视角

    张东锋;

    “坚持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之一。从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论来看,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之间是一个长期的互动过程,是具体的历史的动态的统一。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现实观来看,理论创新要立足于社会现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求真与求善的统一。从历史上来看,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就是中华民族追求现代化与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百年求索之路再次确证了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现实,实事求是地推进理论创新并取得实践成效。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和引领下,中国共产党必将在第二个百年继续发挥核心作用,必将极大地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实践。

    2022年04期 No.290 43-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3K]
    [下载次数:6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关于生命存在的三种表达

    闫语;许斗斗;

    马克思从自然存在、社会存在、现实存在三个方面呈现了对生命存在的三种表达。作为自然存在物的生命首先以肉体组织形态存在。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将实践劳动作为生命活动予以考察,将劳动看作生命存在的本质表现,以此阐述生命存在的社会关系构建,完成对生命之社会存在的表达。共产主义作为人类社会的最高形态,其生产生活方式与生命活动的高度契合是生命从“现存”到现实存在的实现。

    2022年04期 No.290 5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2K]
    [下载次数:8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土地改革前中国农村土地占有状况的分析与研究方法再探讨

    何朝银;

    学界关于土地改革前中国农村土地占有状况的观点有两种:一是与党史结论一致的“两极分化论”;二是与党史结论相悖的“分散化论”。从具体方法上看,“分散化论”产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在证据资料上,采信了当时国民政府相关部门调查的数据;二是在统计方法上,将“公田”计入中、贫、雇农名下,或将“公田”做归零处理,或无视其实际归属问题。“分散化论”的出现归根到底是因为它未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和毛泽东的阶级划分法。有关土地改革前中国农村土地占有状况的分析不完全是社会统计学的问题,而是政治经济学的问题。

    2022年04期 No.290 6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7K]
    [下载次数:7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永久奋斗”: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中的道德论

    赵亮;

    倪德卫、舒尔曼和泰维斯分别发表在1956年、1966年和1978年的研究,基于现代中国的不同历史节点回望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它们都强调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及其教化方式的重视,从道德角度理解社会主义新人的塑造和中国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这凸显了中国革命的鲜明民族特色和独特优势,也为理解社会主义为何能在中国顽强存续和不断壮大提供了重要线索。但倪德卫等人没有发现,在马克思主义之前的东西方道德观念都强调终极和绝对的境界,其研究因此把社会主义道德理解成某种控制的结果。实际上,这种道德在新中国恰恰是作为推动人不断解放的过程,人们既有的各种道德观念围绕着尊重劳动和创造快速地扬弃和重组,以支撑和构成“永久奋斗”的新人和社会。从这个意义上看,社会主义道德既体现了现代中国的创新意志,又紧密联系着在这种创新中反而愈加深沉和强大的民族传统。社会主义道德正因此为中华民族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愈加牢固地把握自己的命运,提供了关键的精神指引和文化支撑。

    2022年04期 No.290 7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5K]
    [下载次数:4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健全地方税体系的分析框架:理论原则与运用实例

    邓力平;邓秋云;

    围绕健全地方税体系这一重要财税改革任务,基于“既有共性、更有个性”的思路,可建构“一个坚持、两个必须、一个可以”的分析框架,即坚持“党管税收”和“税收为民”的高度统一;必须以“财税联动”为原则,注重地方税体系健全与央地财政关系改革协同推进,必须以“完善税制”为导向,实现健全地方税与直接税体系双重目标;可以将“房地产税试点”作为契机,加速地方税体系健全进程。以南方某市为例,运用这一理论框架分析该市健全地方税体系的路径选择,可从理论建设与运用实例相结合的角度为健全中国特色地方税体系提供启示。

    2022年04期 No.290 137-145+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2K]
    [下载次数:10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经济部门杠杆率变化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研究——基于三大经济圈省际数据的实证检验

    吴志军;陈海东;

    经济部门不合理的杠杆率会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而对实体经济的投入产出效率产生冲击,并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产生制约。运用我国三大经济圈七个省份2008—2020年的面板数据,建立交互效应模型和门槛模型,分析不同经济部门杠杆率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非银行业金融部门杠杆率对高新技术产业比率的提升具有直接促进作用,而银行业金融部门杠杆率与研发投入和社会投资水平具有交互效应,共同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非银行业金融部门杠杆率和居民部门杠杆率都与社会投资水平具有交互效应,共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使用门槛模型对社会投资水平这一门槛变量进行研究发现,社会投资水平存在单一门槛,当该值小于门槛值时,其对企业杠杆率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影响不明显,当大于门槛值时;社会投资水平能促进企业去杠杆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即高水平的社会投资可以使杠杆率对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更高的促进作用。

    2022年04期 No.290 146-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3K]
    [下载次数:4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新发展格局下扩大进口与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布局

    许明;卿陶;

    在现代国际贸易体系下,扩大进口不仅是获得高质量、多样化产品的重要方式,也是提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布局的重要路径。近年来,中国进口对世界进口的贡献越来越大,进口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从进口产品类型来看,资本品进口和消费品进口能够显著促进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布局地位提升,而中间品进口没有产生促进作用。从作用机制来看,扩大进口主要从溢出效应、竞争效应和锁定效应影响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布局。在未来一段时期,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生产网络的冲击、经贸摩擦对全球创新网络的冲击,以及内需不足对最终品进口的抑制将对中国扩大进口带来一定挑战。新发展格局下,应从加快制度型开放建设、推动货物与服务进口均衡发展和建立高水平进口开放平台三个方面促进中国扩大进口。

    2022年04期 No.290 157-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2K]
    [下载次数:10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成效、现实与策略

    陈星星;

    碳排放权是一种稀缺的经济资源,是绿色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降、加速社会低碳化发展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为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积累了丰富经验。当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成交量周期性显著,量价受政策影响明显,存在碳价偏低、CCER机制建设迟缓、MRV制度落实不够到位、碳金融产品尚不丰富等问题。中国应坚持碳排放权市场总量设置适度从紧的原则,构建多层次碳交易市场和碳金融市场,适当延长能源供应端发电行业碳排放配额全额免费实施周期,打造全国统一的碳交易用户终端和精准化服务模式,进一步畅通试点省份与全国统一市场间联系,探索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国际合作道路。

    2022年04期 No.290 167-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7K]
    [下载次数:6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6 ] |[阅读次数:0 ]
  • 经济效率视角下的“十五分钟养老服务圈”分析

    史晓丹;陈友华;

    “15分钟养老服务圈”热潮需要从经济效率角度进行理性审视。作为一种生活性服务业,养老服务业发展理论上受到居民收入水平、服务价格、规模经济、需求密度、服务人员发展等要素的影响。以此观照现实,我国“15分钟养老服务圈”总体上受到供给与需求的双重约束,政府调控也左支右绌,养老服务业离高效发展还有较长距离。为进一步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当前需要侧重从政策引导、弹性设置服务半径、因地制宜布局、智慧平台对接、着眼基本服务、整合各类服务圈等方面着力。

    2022年04期 No.290 178-187+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1K]
    [下载次数:13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数字经济下平台型组织变革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研究

    朱祖平;曾国镇;朱睿剑;

    数字经济下企业逐渐转变为平台型组织,在变革中持续激发员工创造力,应对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工作激情对员工的创造力有显著影响:平台型组织变革中的理念变革、结构变革与流程变革对员工创造力具有正向影响;在平台型组织变革与员工创造力之间,和谐型工作激情与强迫型工作激情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平台型组织变革促进和谐型工作激情的产生,有利于提升员工创造力。平台型组织变革抑制强迫型工作激情的产生,有利于提升员工创造力。

    2022年04期 No.290 188-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0K]
    [下载次数:24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中国木材加工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异质性研究:测度与事实

    陶晨璐;程宝栋;李芳芳;

    在当前高质量发展阶段,产品质量是制造业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中国木材加工企业广泛参与全球价值链,但过度依赖国际化生产网络,产品的低端化问题较为突出。从发展趋势来看,中国木材加工产品质量分布形态较为平稳,总体呈上升趋势。从异质性角度来看,中国民营木材加工企业的产品质量较高,其他类型的木材加工企业的产品质量较低,保证公平的竞争环境对于木材加工业的高质量发展十分必要;木及木制品的质量保持稳步上升的态势,但软木制品和竹、藤、棕、草制品受经济危机影响较大,且恢复的速度较为缓慢,亟需探寻提升木材加工产品质量的新途径;中国木材加工产品质量重心未进行大幅度位移,但质量水平在全国范围内有所提高,北方城市的增速快于南方城市,中西部内陆城市快于东部沿海城市,南方地区的木材加工企业应尽快转变观念,跟上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2022年04期 No.290 198-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9K]
    [下载次数:5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国际法视角下的中国伙伴关系战略:内涵、指向与路径

    赵骏;刘国伟;

    在国际社会权力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背景下,中国从国内国际两个维度的利益需求出发,建构起以合作为核心内涵的伙伴关系战略。从国际法守正与创新的视角出发,可以分析伙伴关系与同盟关系、不结盟运动之间存在的差异。较之同盟关系,伙伴关系不以意识形态等因素划分合作对象,维护了同盟关系中遭到破坏的主权平等、不干涉内政等国际法原则;较之不结盟运动,伙伴关系为国际法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为发展中国家更好解释和适用国际法提供了契机。伙伴关系法治框架的建构过程中,需要注重条约协定的偏重差异、促进规范范式的协调互补、推动不同机制的有效结合。

    2022年04期 No.290 209-216+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3K]
    [下载次数:6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审美颠覆与文体突破——论南帆对当代散文的革命性意义

    吴青科;袁勇麟;

    南帆散文作为当代智性散文书写的典范,在散文文体认知和创作理念上对传统散文进行了革命性突破,继而开拓出当代散文创作的新格局。南帆散文所具有的丰富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力往往被他作为学者所从事的文化理论研究所影响,目前有关研究成果亦倾向于从“文化研究”这一带有西方理论色彩的视角予以解读,从而忽略了其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力所呈现出的新特征。南帆散文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力是多层次、多维度的,且超越了散文文体的范畴,其自身是一个不断生长和繁衍的庞大体系,其创作亦是自我不断突破和蜕变的过程,从而整体性地呈现出当代散文创作的“南帆现象”。解读南帆散文不仅要立足于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更要看到它“由文化向思想”的智性蜕变,这种智性蜕变首先表现为对当代散文在审美逻辑、人格塑造、文本空间和批判范式等四个维度所产生的根本性突破。

    2022年04期 No.290 217-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6K]
    [下载次数:2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融媒体环境下的现代博物馆文化传播

    秦宗财;陈萱;

    融媒体环境下,现代博物馆的职能从文物收藏和展示向打造公共文化休闲空间转型。博物馆叙事结构的设定主要包括博物馆主题、故事及叙事方式等。其中,主题设定要抓住核心主题,将本地独特性价值与人类共同价值相结合;故事设定要塑造故事与人物;叙事方式设定包括空间叙事、触点叙事、身体叙事、互动叙事等。通过文化传播,博物馆能够提升知名度、提高文化影响力,更好地打造文化空间。

    2022年04期 No.290 229-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6K]
    [下载次数:18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学术与市场的双重变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进程中的学术图书出版

    王维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进程中,以学术价值和学术内容创新供给学术图书出版的学术力量,与以市场价值和经济效益保障学术图书出版的市场力量,相互碰撞又共同推动学术图书出版发展,构成学术与市场的双重变奏。在我国当代学术图书出版的发展历程中,两种力量对比的历时性变化可以分为引子(1978—1992)和呈示(1992—2003)、展开(2003—2012)、升华(2012—2022)等阶段。30年来,学术图书出版一直在面对市场经济考验的同时,探索促进学术传播与再生产的可行路径。尽管学术图书与市场经济存在天然悖结,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以来的实践证明,学术图书并非一味被市场经济边缘化,也从市场经济中获得了更多的出版空间。学术领域对学术图书出版的自生性需求对抗了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并形成依靠悖结张力保障学术图书出版可持续发展的动态平衡结构。

    2022年04期 No.290 237-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9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